荀子

历史学先秦思想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9/5/19 18:27:39   点击数:

A

1.商周敬天保民思想

“敬天”一语由周人提出,萌芽则在殷代。“敬”是尊崇、畏惧,“敬天”就是崇拜、顺从以上帝为中心的鬼神世界。商王盘庚在诰命中反复强调“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不仅要照先祖遗训办事(“承于古”),更要按上帝指示办事。“敬天”是殷周思想的基本原则,其他一切都要以此为依据。

“保民”是为安邦治国,使民乐其业。这是政治的基本任务。

如何治民,殷周两代有一定思想差异。殷统治者把治理民众这一政治任务称为“畜民”“承民”,并且把民众称为“畜民”。

对于统治者来说,民可作两面观:一方面是被统治者,是牛马;另一方面是影响甚至决定政治成败的因素,是王国兴衰的基础。

“畜”反映为前者,“承”反映为后者。我们从政治活动中看到的殷王对民众一定程度的蛮横与残暴,正反映出殷代政治的特色。周初借鉴了殷代政治经验,进一步看到“民”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保民”的政治方针。

周初统治者的王朝兴衰论认为,商朝灭亡的社会原因在于纣王的残暴,置民水火,不保民;而其统治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上帝降下灾祸,是上天“命吉凶”“命历年”。这在周诰中反映的很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殷周思想中,“保民”是“敬天”的附属行为,“敬天”是第一位的。

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A

2.春秋轻天重民思想

春秋时代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代。经济、政治上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是对天信仰的动摇与重民思想的抬头。

自西周夷王、厉王以后,随着政治危机,周天子权利的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也相应的发生动摇,“民本”思想意识逐渐萌芽。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随着天的地位的动摇,天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一些人心目中,天神已远非凌驾一切之上的神灵,而是处于人的附属地位。

A

3.战国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也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

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1)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是“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顺应自然”。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提出了齐物论。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

(3)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

(4)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5)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往期精彩回顾▼调剂攻略复习规划19年国家线的走势学府君

赞赏

长按







































点滴型白癜风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73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