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师说楼宇烈通过荀子理解中国人的文明观
本文整理自年7月耕读社同学与楼宇烈先生的交流,经先生审定。
1.
何为文明
——荀子化性起伪的文明观与现代文明的启发
《荀子》开篇即是《劝学》篇,讲通过“学”来修身。修身就是让每个人不断地自我完善,很多人将中国的文化归为修身文化,这是有道理的。能够修身,能够让自我不断完善,这是中国人理解的人类和禽兽根本区别,也是“文明”的关键意义。
什么是文明?我们现在流行用生产方式来定义文明,认为文明的进程就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先是畜牧文明,接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然后信息时代,现在说我们要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可这只是一个角度。生产方式仅是人类掌控外在世界、利用外在资源的方式,这样理解人类的生活和文明的内涵就太局限了。我们过去有一种理念,认为后面的时代一定比前面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建立在这种比较偏狭的文明观念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有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文明”,工业文明不一定就比农业文明好。“文明”的要义不在于此。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文明”就是“以文来明”,“明”是彰显的意思,“文”是装饰、纹饰、修饰的意思。“文明”的概念出来以后,我们就把它与“质朴”区分开来,即《论语》里说的“文”和“质”的区别:质朴就是不加装饰、不经修饰的、不用装饰的“自然”,其本身就有纹理、纹路。有些木头天生纹理清晰,有些就比较乱;而“文”的意义,就是通过整理纹路,修饰它让它更加漂亮。
在儒家看来,人类文明就是要通过修饰、装饰显示出人类的独特性。动物是不经过修饰的,它也不需要修饰,它可以赤裸地出来,没关系,这是它的本能、本质,但人应该怎样呢?人应该离动物越来越远,不能回到动物性。人脱离了动物的状态后,首先把自己装饰起来,先拿叶子遮住自己,慢慢地到现在穿的衣服。本来人应该钻进山洞里的,现在人住进了房子里,这些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过这些区别是外在的,从内在的角度说,人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份,开始懂得相互之间的关系,懂得相互尊重,对于自己的身份有所认识,应该怎样对待尊者、长者,又该怎样对待幼者、弱者,人还要懂得这些道理,这就是礼乐文明的产生。礼乐文明的产生就是让我们自觉地懂得文明的道理,是一个让人不断地自觉、不断地脱离野蛮,一步步提升的过程。
人也具有很多像动物一样本能的、本性的东西,这些在动物那里是无所谓的,但是在人这里,如果我们不对此加以改变的话,就会对社会整体造成麻烦。这就是《荀子?礼论》讲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所谓“穷”就是没出路了,所以这里的关键是“度量分界”,度量是限度——我们有欲望,但是欲望是不是要节制一下?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合理的区别?老人应该怎么样,小孩子应该怎么样,中年人应该怎么样,不同工作的人、不同地位的人,等等。所以礼的就是来划分度量分界,无度量分别,就乱了,乱则穷。所以荀子这样说明文明的发展,即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地自我认识与自我约束的过程,如果人不去自己约束自己,而像动物一样,那就谈不上文明了,更谈不上文明的进步。
因此,并非人类物质水平越发展,文明程度就越高。在某种意义上,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要和动物性离得更远。很多动物的习性我们没有了,化性了,那才是真正的文明。
我常常讲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近代以来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生物界确实大量存在一种现象——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这其实只是生物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现象而已,生物界其实也还有许多其他现象,生物界要想维护生态平衡,就不可能一直是弱肉强食,强者也有所制约的,弱强是相对的,是相互制约的,生物界也有大量的相互合作、共生,这样的生物界才可能保持平衡。
退一步讲,就算动物世界可以弱肉强食,把动物世界的规律引入到了我们人类社会来,要我们人类社会也按照这个规则运行,让我们人类社会也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将这样的观念灌输到我们脑子里,可以吗?
我们先祖没有这个理论,没有这种只有强才能战胜弱、只有强者才能胜利、强者才能生存的理论,没有这样的道理,这其实是人的自我退化。人类既然已经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不一样,就不应该再遵守这个规律,即使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我们也不当遵守。我们应当更好地互助互爱、互相尊重,讲辞让,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原则。如果按照动物界的原则,那就把世界上的民族分为优等民族、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天生就应该被消灭,优等民族天生就要统治别人,这样就全乱了,导致很多战争、问题。我们追求现代文明,但结果却让人回归到动物世界去了,并且现在大家普遍相信,人类社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是不对的,是值得反思的。
面对此,荀子就讲要“化性”,化人不好的性,只有“化性起伪”,人才能明白人应该遵守怎样一个根本的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从领导到下面的百姓,从根本上就是一个精神:怎么和别人争。所以我觉得,荀子提出来的“化性起伪”很重要,“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名。”(《荀子?礼论》)“起伪”就是修饰我们,把我们修饰得越来越好,虽然这里一开始可能有一些所谓的“伪善”,但总的来讲是往善的方面去的,向互爱的角度、互助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去互相争斗、互相残杀。
这样的思想发展到资本主义后期就更严重了,整个社会就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你兼并我、我兼并你,而不是去相互帮助。我们从现在就应该看到,人性不应该仅仅是这样,人性应该和兽性有所区别,人最根本的、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分辨能力,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荀子在《礼论》篇讲:“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也。”《王制》篇讲:“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人为贵,人有分有义,这是《荀子》对人类文明独特性的理解。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人要向自然学习,强调顺其自然,但很多人以为顺其自然就是自然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象,我们也去学习。荀子告诉我们,得分辨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习自然、尊重自然,并不等同于完全不假思索地学着自然界去做,我们是有选择性的,该学的要学,不该学的则要改变它、提防它、拒绝它,这是“文”的特性。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的,故“最为天下贵”,最重要的一点就在这一“义”字,“义”就是分辨能力,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分辨、不知取舍、不明是非,那就不是人了。
这就是儒家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理解。“文明”若只是从生产方式上来考量,就太不符合它的本义了。也不能把“文明”局限于外在的形式,认为仅仅是言行举止上的礼貌。文明的真实含义,是人类开始与动物脱离,一步步提升,并且离动物越来越远,人类的自觉、自律、自尊越来越强,这才是真正的文明。
2.
在天地间
——荀子论人的主体性与责任
“礼义”让人有自律性,也只有通过“礼义”才能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保持人的尊严。但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丢掉了人的尊严,用中国传统文化讲就是没有自尊了,把什么都交给别人。在现代文明的观念中,有病了交给医生,教育交给学校,做错事交给法律——我们认为应该让法律来制约我们,可是为什么不能自律一下呢?
中国的“礼”就是自律的文化,要我们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庄严性(即自尊),自己管好自己,而不是靠别人来管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的一个根本特点。动物是没法自律的,它完全靠外力,靠外在的环境来管着自己。
人有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人能“自我限制”(“自律”)。人发挥主体性,并不是说人类一家独大,没有限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自然是刚,人应该是柔,应该去顺应大自然,在顺应中改变自然,而不能用刚强的手段去改造自然。大禹治水的例子就是这样,他看到了水的自然本性,认识到靠堵是没有效果的。在参与自然、在顺势的过程中,人完全可以有主动性,去利用势,通过顺势、用势来达到人类的目标和希望。《淮南子》讲“推自然之势”,我们现在叫规律,古代叫趋势,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趋势,不能违背。《荀子天论》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也是强调需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挥主动性。
“人要老”就是一个自然的规律,现在很多人想不死、不老。或许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人类做不到的,人确实有这个能力。但是作为人,是否应该反思,想到了但要不要做到?人类都有创造和成功的欲望,问题是,有些地方我们要不要去创造、要不要去成功?很多科学家晚年会悔恨自己早年的一些发明创造,因为他们本来希望通过这些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人生,结果反而是危害了人类。作为人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反思,而且前人已经给我们那么多的历史教训,我们为何还要去重蹈覆辙呢?这也是人的问题。
我们现在迫切地面临人的主体性的危机。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的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听人工智能来指挥,那会怎样呢。我们需要那么多人工智能吗?我们是否已经真正认识、开发了天然的智能?让人跟机器人比赛下棋,如果我是个棋手的话,我一定拒绝参与,那是明摆着的事,跟人下我才下。为什么要把十个人的乃至一千个人的脑袋装到一个机器人的脑袋里去?那样人类绝对胜不了它。人工智能确实是非常先进的东西,可是它又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困惑,那么人要不要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它,让自己失去主动性、主体性?现在这个问题很困扰我们,大家都在思考,但是无能无力。
说回来,“文”的是人的自觉性的体现,《周易?乾卦》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通过文明来给自己定位,明白应当止于何处,这就是礼乐,就是文明。
人在天地之间,人只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参与天地的变化,才能明白如何去对待万物:天生、地养、人治。这也就是荀子《天论》中说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意思。
人类应该与万物和谐相处,还是一味地满足人类的欲望?作为人,必须这样去思考问题。我们要维持和保护天地万物、这个世界,就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顺应势而动,因势利导。■
年7月耕读社荀子读书会同学与楼宇烈先生的交流
欢迎来稿
希望老朋友可以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思考,也希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能与我们相遇。
来稿请发至yudaogengdu
.治白癜风成都哪家医院好北京现在好点的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