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简读齐文化二十六荀子与齐国的故事
荀子与齐国的故事
○齐文化研究院武振伟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儒家大师,故学者多孟荀并称,《史记》也将孟子荀子合为一传。他是先秦时期学术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或两次)到齐国,与齐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荀子见证了稷下学宫的兴盛和衰弱。在齐国,荀子学说逐渐成熟,荀子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在齐国。
荀子第一次到齐国的时间历来争议较大,有五十岁和十五岁两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刘向《叙录》与《史记》记载相同。而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则记载:“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史记·儒林列传》记载:“(齐)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尊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从后两则材料可知,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荀子已经到了齐国,而到齐国来是“游学”。钱穆先生分析说:“游学,是特来从学于稷下诸先生,而不名一师,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事也。”因此,荀子在十五岁时游学稷下,较之五十岁时至齐,更为合理。荀子游学稷下时,正值稷下学宫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邹衍、淳于髡等稷下先生居高门大屋,享受丰厚的俸禄,却没有具体的职责,专心于学术,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学术争鸣的中心,促成了稷下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荀子可能就是这“数百千人”中之一员。据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推测,荀子游学稷下时,可能与孟子相遇,并与孟子就人性善恶问题进行过争论。
正是在齐国稷下学宫期间,荀子学无常师,得以接触到各家学说,形成了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又礼法并重的思想特色。
荀子第一次离开稷下学宫的时间大概在齐湣王后期。据《盐铁论·论儒》记载,荀子因为谏言而齐湣王不听,因而离开齐国而到楚国去了。《荀子·强国》里面有一段分析齐国形势的文字:“现在庞大的楚国摆在我们的前面,强大的燕国紧逼在我们的后面,强劲的魏国牵制了我们的西面,西面的领土虽然没有断送,也危险得像根细绳一样了,楚国则还有襄贲、开阳两个城监视着我们的东面。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个国家出谋划策,那么这三个国家就必然会一同起来欺凌我们。如果这样,那么齐国一定会被分割成三四块,国土将像借来的城池一样而不属于自己了。”可以说这正是齐湣王后期所面临的局面。公元前年,燕国联合秦、赵、韩、魏共同出兵攻打齐国,齐国在济西之战大败,乐毅所率燕军攻下齐都临淄在内的七十余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燕军在攻破临淄后,出于复仇的目的,不仅掠夺了齐国余年来的积蓄,而且对临淄城内的宫殿建筑进行了焚烧破坏。据近年来对临淄齐国故城内10号宫殿遗址的发掘情况看,有大量的焚烧痕迹,很可能即由于燕军的破坏。临淄的陷落,处于稷门附近的宏大建筑——稷下学宫的被毁恐怕也在所难免。
五年后,在齐将田单的努力下,齐国以一城之力,击败燕军,成功复国。公元前年,齐襄王被迎回临淄,稷下学宫也得以重建。
在闻听稷下学宫重建的消息后,荀子从楚国又回到齐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兴盛时期的人物田骈等人都已离世或到其他国家去了,这个时候,在稷下学宫中以荀子最为德高望重,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三为祭酒”。对于“三为祭酒”解释之说众多。很多学者认为,稷下学宫的领袖称为“祭酒”。但汉以前并无“祭酒”之称,多称“祭尊”或“祭正”。先秦时期绝不可能出现稷下学宫祭酒之官职。“祭酒”者,大飨(合祀先王的祭礼;遍祭五方天帝)时推年高有德者居首席,举酒以祭。荀子三为祭酒,可能是在大飨时,因为年高德劭,最为学生欢迎,而被屡次推举为祭酒。还有一种可能性,司马迁是把汉代对博士之首的称号“祭酒”放在了荀子那里。徐干《中论·亡国》中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可见当时的稷下先生也可称之为学官,荀子本人正担任过稷下学宫的学官长,与汉代博士祭酒地位相仿。因为“最为老师”,故而祭酒也可理解为稷下学宫的“首席专家”。
荀子在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是实至名归的。据清代人胡元仪考证,荀子善为《诗》《礼》《易》《春秋》,从其传人看,汉代研习《易》《诗》《春秋》的人都出于荀子之后学。这一时期,荀子在稷下学宫最受尊重。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孙氏之儒”,这应该就是荀子学派。荀子学派的形成,应是在齐襄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形成的。
因为名显于天下,荀子得到秦国、赵国等国当政者的邀请,可能在齐襄王时,荀子离开齐国,到了秦国和赵国,以“三王之法”游说秦昭王,但当时秦昭王正忙于征伐列国,对荀子的学说根本不感兴趣。在赵国,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荀子尖锐地指出:“齐国的‘技击’不能抵挡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能抵挡秦国的‘锐士’。”齐国的精锐军队被称为技击之士,在荀子看来,齐国的精锐军队是一支使国家灭亡的军队,没有比这更弱的军队了,和在劳务市场上雇佣佣工让他们作战差不多。公元前年,在秦国大军兵临城下之际,齐国虽拥有数十万大军,却不战而降。事实也证明了荀子所论之正确。
在秦国和赵国,荀子之学说不受当政者的欢迎,荀子得不到重用,大概在齐王建初年,又回到齐国,继续在稷下学宫聚徒讲学。回到齐国后不久,荀子因为遭遇谗言而不得不离开齐国。至于荀子因为什么而遭到谗言,记载不明。有研究者认为,《荀子·强国》中的一段话,“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直指当时的女主为祸乱之源。当时虽然是齐王建在位,但却是齐王建之母——君王后实际听政,这可能直接刺激了君王后,导致有人进谗言,使得荀子不得不离开齐国。
荀子离开齐国后,再次到了楚国。这个时候,楚国灭了鲁国,新得兰陵(今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春申君为楚令尹,任用荀子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担任的兰陵令一职也被削夺,但荀子并没有离开兰陵,继续在兰陵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刘向《叙录》称:“兰陵人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可以说,荀子在兰陵影响巨大,影响了整个地区的为学风气,兰陵人因为荀子而喜欢以“卿”为字。
荀子最后卒于兰陵,并葬于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今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有荀子墓。墓前有石碑两块: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年)立,碑额篆书为“补建荀子墓碑”,碑文及署名已不清;另一块是光绪三十年(年)山东巡抚周馥立,上刻“楚兰陵令荀卿之墓”。
白癜风可以医治好么白癜风会不会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