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上善若水专栏修身养德学史崇德
文/上善若水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勤劳善良、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记?大学》也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通过自我完善为基础,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写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无以致远。可见,古人非常重视修身养德,德乃做人之本、安身立命之魂,修身必先养心,养心贵在养德。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德放在修身的重要位置。《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而讳疾忌医。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即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修身内容。可以说,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我们修身养德的标尺,闪烁着真理光辉,也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当下,我们正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四史”学习,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实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奠基立业。一部党史,是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创造辉煌的奋斗史,是坚守初心、求真务实、逐梦前行的创业史,也是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重塑、自我超越的成长壮大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范,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正是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和道德风貌的生动展现;涌现出的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正是共产党人作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道德楷模的形象代表。明镜照形,知史鉴今。我们学习党史,不仅要了解仰慕革命前辈在思想、道德境界上所达到的高度,更要升华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实践,增强修身养德、学史崇德、赓续荣光、接续奋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何谓“德”,在汉语记载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见,中国自古就有重德的优良传统,认为“德”是涵养万物的承载。所谓“崇德”就是指要崇尚道德、推崇德行。“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仁、智、义、礼、信”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品德。“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广大党员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是大德。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典范。比如,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跟着走”蕴含着对党的绝对忠诚,长征路上,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着走”的回答中,砥砺着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还比如,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深刻道理。再比如,南泥湾”的故事、“三块银元”的故事,不仅体现了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也反映了一尘不染的清正廉洁。还有长征途中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半截皮带”的故事,“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坚守和传承的优秀品德,就是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
那么,一个人如何修身养德呢?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修身养德之名言。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古代名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贝多芬也说:“使人幸福是德行而非金钱。”一个人的德行正,就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敌意为善意,化阻力为助力。所以,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道德的营养,修身养德,学史崇德,涵养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
“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对党忠诚的大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看人大节,识官大德,关键看忠诚。只有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始终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才是对党忠诚之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了初心使,彭湃抛弃“鸦飞不过的田产”投身革命,俞秀松立志“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人”,邓中夏在狱中坚信“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焦裕禄忍着病痛坚持工作,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廖俊波甘当一位“樵夫”,是因为他坚信“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敢都不过分”;钟南山无畏“逆行”,是因为他认定“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回首党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写就的是一部始终不渝为理想与信仰奋斗的历史,也是千万共产党人用牺牲诠释信仰、用生命书写忠诚的历史。学史崇德,就要学习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就要学习立志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通过学习,把对党忠诚刻在灵魂深处,以对党忠诚之心做对党忠诚之事,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为民造福的公德。德,乃立人立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50多人发展到.4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创造了人间奇迹。在党的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宗亲牺牲多人,全国仅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多万人。历史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学史崇德,就是要在回望历史中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远意义,坚定人民立场、增进为民情怀、提升服务本领。要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承诺;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
“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严于律己的私德。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每座精神丰碑都奠基在艰苦卓绝、攻坚克难、伟大成就之上,成为标示百年历程的精神坐标、构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谱系。“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学史崇德就是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学习道德风范,在红色精神谱系中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一定要在严私德上下功夫,明是非、识良莠、辨美丑、分善恶、晓荣辱、知行止,慎独慎微慎行、严于律己,以俭养德、廉洁齐家。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发扬和践行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上善若水,本名马成才。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
青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