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中济公有一段话:“你一个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岂不闻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况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几根木头?”习课堂的时间驱动是课堂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做法是“一粒米藏大千世界”,在一个课时之中再细分设置若干个“任务时”,为各个学习子任务设置倒计时的小闹钟,既营造了紧张压迫的学习环境,又使教学进程控制得更为精确,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程词义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
课程按时长划分,分为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课程、学年课程、学期课程、单元课程、课时课程等。目前的惯常划分,课程的最小单位是课时课程,也就是一节课。
课程的英语词汇是“Curriculum”,其词根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指赛跑、跑、(车轮的)旋转、赛跑用的交通工具、行走、履历等意思,在教育术语中指一段教育过程。翻译成“课程”后,其意义通常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在汉语中,课程的“程”的本义指称量谷物,后用作度量衡的总名。《说文解字》对“程”的解释:“品也。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从禾呈声。”这里,“程”指长度的计量品级单位,十根毛发并排起来的宽度为一程,十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程”用作动词,指称量、计量,由称量又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道路、路途、距离、一段时间等。从以上可知,课程英语词汇意义和时间因素密切相关,而“程”的汉语意义本身就包含有“一段时间”这一义项,且从“程”的早期意义来看,它在用作计量单位的时候,其度量是十分精准细致的。
二、课时之中设置“任务时”
古代印度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及日月,称为一小世界,合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认为宇宙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习课堂的一节课自成一方世界,习课堂一节课中包含若干学习子任务,每个学习子任务又自成一个小世界。
《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时间的迁移流逝与空间边际分野的联结构成一方世界。课业内容的分布构成一节课的空间维度,课业内容的教学进程构成一节课的时间维度,两者的联结则构成了课程。时间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维度,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定其教学进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成为一个课时。习课堂每个课时都为其中的学习子任务设置精准到分秒的教学时间,这个教学时间称之为“任务时”。课时之中的学习子任务有了“任务时”,才能成为一个时间和空间边际分野清晰的小世界。
三、时间的精确设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场所,一节课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知识教学各环节的推进、不同形式学习活动的组织控制、学生提问的引导启发、练习作业的辅导、上中下层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反馈、违纪和分神学生的监控管理,等等。以上行为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并不完全由教师决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给力配合。一个环节、一个活动时间的枝蔓延拓,必须会影响其他环节和活动不能按计划实施。教师纵有三头六臂,也难免顾此失彼,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精确教学成为一句空话。此外,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指出,中国人具有缺乏精确的特性。事实上,在教师群体中,备课不精确、课堂教学不精确的教师也的确比比皆是。教学不精确的教师,加上复杂的难以驾驭的课堂教学,大概率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按上级课程计划标准某个年级每周6节的语文课,在广大山区农村,很多学校在实际排课中往往要排到7至10节,严重挤占了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劳动等学科的教学课时,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成为一句空话。
有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让不精确的教学变得更为精确?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认为做任何一个特定的工作总是有一个最佳方法,这种最佳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方可找到。科学管理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进行时间与动作研究,对工作的不同组成部分设计出单位时间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弗兰克·吉尔布雷思(FrankGilbreth)认为在工作中只要应用了时间研究和分析法,工人的产量就没有不提高两倍以上的。泰罗认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明确的任务,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他举了学校的例子:毫无疑问,普通人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或者是其他人给他分派一份工作,即,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一定量的工作,那么他就能完成最大量的工作。个人的思想越单纯、性格越简单,那么每份工作就越得规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没有哪位教师会考虑泛泛地告诉学生学习哪本书或哪个科目。通常都是每天指定某一课,具体到从哪一页的哪一行开始到哪一页哪一行结束。如果确定了学习的具体时间和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那学生的进步就会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长大了的孩子,只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压力下,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以上资料中,泰罗为了说明在企业生产中为工作任务设置明确的“很短的”时间的重要性,举了教师教学的例子,认为“如果确定了学习的具体时间和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那学生的进步就会更大”。这个具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单位通常指一节课,具体到一节课比具体到一天学生的进步更大。多年后的今天,身处学校的教师们,是时候应该叩问一下了:这个“很短的”具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单位,是否与生俱来就是指一节课?在一节课之中,是否可以为更具体的学习内容设置更具体的学习时间?为更具体的学习内容设置更具体的学习时间之后,学生的进步是否更大?在作出以上叩问之后,更重要的是要马上行动。马上行动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研究,在研究出肯定的结果之后马上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四、时间驱动营造了一个紧张压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活动离不开环境的依赖。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墨子在《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荀子、墨子所提出的学习环境,偏重于个体学生周围学习同伴学习状态所形成的环境。宋朝朱熹则提出了营造学生抖擞的精神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学习要有紧张而不可放缓的劲头,他说:“宽着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笔不可放缓。”(《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习课堂为各项学习子任务设置倒计时的小闹钟,营造了全体学生齐齐参与的紧张压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齐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纪律、开小差的现象基本消失。
为学习子任务设置学习时间,在一些教师看来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好像是太简单了,有点儿不屑去做。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序》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正是靠着这无数的“举手之劳”支撑起来的。
参考文献:[美]雷蒙德E.卡拉汉著,马焕灵译,陈如平、刘宏博校译.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4~29.
(作者简介:彭家福,男,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广东省罗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