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革促使军事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各方面巨大的变革,军事教育的对象、内容、形式、重点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我国军事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对军事提出了新的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的,其表现主要有四:
第一:铁制工具用于生产。据《国语齐语》记载,社会改革家管仲曾向齐恒建议,用“美金(铜)制兵器,用恶金”(铁)制农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年)还记载,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用的是铁作为军赋从民间征收的。这说明,铁制工具在春秋时期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到战国时期更是大量应用了。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第二:土地私有化。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奴隶主阶级所有,天子将其分封给诸侯、卿、大夫等,称之为“公田,“公田”不许买卖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年),魯国实行“初税亩,即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夫耕种土地的多少、缴纳赋税,并逐渐发展成为不再干涉有田人相互间对土地的买卖、分割行为,自然形成了土地私有权,从而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继鲁国亡后,楚国、郑国、秦国及其他诸侯国也相继仿效鲁国,从改革赋税制度入手,逐渐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为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打下了经济础基。
第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原在西周,奴隶主贵族的代表王室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乐征钱自天子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进而是大夫争霸,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的局面,出现了连年不断的争霸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春秋时期涌现出了楚、齐、秦、晋、吴、越六个强国,战国时期涌现出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个强国,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华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过程,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第四:铁制兵器发展,冶铁技术既可用于生产,制造工具,又可用于军事,制造兵器。春秋末期,有《吴越春秋》所记干将,莫邪剪爪发投入轶炉炼制宝剑的故事,反映了铁(钢)制兵器已经岀现在战国时期,铁制宾器大量岀产。《中国军事史》载,据说当时出铜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岀铁的山有三千六百九。铁制兵器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兵器的杀伤力。
出土战国时期的戈
冶铁技术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兴起,战争规模的扩大,铁制兵器杀伤力的提高,使战争的机动性增强,作战形式多样化,作战指标复杂化。这就要求有机动性、适应性更强的新兵种即军事教育的新对象出现,要求军事教育要有的新内容、方式和重点军事教育的变革便随之而起。
二、军事教育由车兵为主转变为以步、骑兵为主,兵种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车兵,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兵种,当然亦是奴隶社会军事教育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车兵只适于平原开阔地区作战,而在山地或森林地带作战则无能为力。所以,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后,随着诸侯兼并战争加剧,诸侯国与北方少数民族诸国之间战争加剧,战争规模的日趋扩大,车兵的这种大受战场条件限制的弱点暴露无遗,车兵逐渐从主兵的地位上跌落下来,而被既适于平原开阔地区作战,又适于山地、森林地等各种战场条件作战的具有更大机动性、灵活性的步、骑兵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兵
军事教育对象由以车兵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步、骑兵为主。步兵的岀现本来很早,可以说军队的产生始自步兵。在夏朝,贵族卫队就是步兵。在商朝,国家军队中步兵、车兵共存。河南安阳小屯商代后期宗庙遗址前,有一群祭祀坑,埋着殉葬的士兵和车马,前边是三百名士兵组成的前三角队形,就是证明。但是,随着夏朝兵车的发明,商朝车兵的兴起,战争中车兵作用的加大,商朝的车兵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军队的主力,军事教育亦以车兵为主。进入西周后,步兵逐渐纳入了车兵的序列,失去了独立地位,成了车兵的附属,其任务变成了服务车兵甲士,保护车兵甲士,协助车兵甲士作战。车兵成了国家军队的主体。因此,车兵不仅是军事教育的主要对象,甚至可说是唯一对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步兵
步兵作为独立兵种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最早独立使用步兵的是郑、晋等国。公元前年,宋、陈、蔡、卫等国联军攻郑,诸候之师败郑徒兵”公之前年,晋,宋等国联军攻郑,“败其徒兵于淆上”。“徒兵即步兵”这就是说,郑国曾两次使用步兵与诸国联军作战。公元前年,晋侯作三行以御戎”。“行是步兵建制单位,说明晋在此时用兵与戎作战。当然,郑、晋使用步兵作战还不说明废弃了车兵,但最早把车兵改为步兵的仍是晋国公元前年,晋国与无终(古山戎族的国名)作战时,晋将魏舒看到敌方为步兵,战场地形又险隘,车兵活动不便,决定将车兵改为步兵,大败戎狄。
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版: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际,又克;请皆卒,自莪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
晋国“毁车以为行”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步兵作为独立兵种以崭新面目崛起。之后,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后,铁制兵器用于实战,弩的射程加远,冷兵器杀伤力提高,兵车成了当时耗费财力、物力最多而最易遭受攻击的战争工具,且受到战场地形的严重限制,所以,各诸候国的步兵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诸侯兼并战争加剧,大批农民被征入伍,各国军队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更加速了步兵的发展,步兵终于取代车兵成为各国军队的主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骑兵
骑兵亦是在车兵的衰退中新崛起的一个兵种。据说,单骑在西周时即已存在。但是,建制骑兵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产生的。当时,东周各诸侯的车兵对付北方东胡、林胡和楼烦等少数游牧民族的的骑兵袭扰中,由于机动性能的限制,而显得十分被动。因此,各国开始仿效胡人建立骑兵。与游牧民族三面接壤的赵国是较早建立骑兵的诸侯国之一,并逐渐认识到骑兵的作用,从而加快了骑兵的发展。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即让军士效仿胡人着窄袖衣服装,练骑马射箭技术,大力发展骑兵部队。经过几年努力,赵国骑兵部队发展成了一支十分强大的力量,不仅保证了赵国的安全,而且在攻灭:中山、扩大疆土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能和强大战斗力进一步.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纷纷发展骑兵,使骑兵成为战国时期战场上的一个新兵种。
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说六国之辞
记载,战国时期六国兵力分别为:燕,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帯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带甲数十万: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干匹;齐,带甲数十万;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另据记载,战国末年,秦将王翦伐楚时,发兵六十万,却未提及车兵。这些都说明步.骑兵已经成为当时各国军队的主力,军事教育由以车兵为主转变为以步、骑兵为主了。
三、兵法战阵教育成为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兵法书籍不断涌现
据古籍记载,两周时期虽有《军志》、《军政》等兵书问世,但早已散佚,其内容至今无可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和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在战争实践中广泛总结战争经验,深入研究战争规律,大批兵书涌现于世。兵法战阵是这些兵书的基本内容,从而也使兵法战阵教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的的兵书主要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其中,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这一时期众多兵书的代表作。成为后世兵家必读。
各家兵书总结概括的兵法战阵,内容十分丰富。
如《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战略上要坚持“兵贵胜,不贵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争天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原则,战术上要贯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以正合,以奇胜”,“其疾如风”,“动如雷震”等原则。
孙子的《孙子兵法》介绍
《司马法》认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提岀治军原则为“在军法”,即要以法治军;布阵原则为“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即军队的行列要疏,战斗队行要密,兵器要多样配备,士卒要训练有素;弓矢、戟、矛、戈、戟等五种兵器的使用原则为弓矢御,戟矛宋,戈戟助”,“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吴子兵法》认为,“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避之于易,邀之于阮”;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教的方法是循序渐近,即“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入。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孙膑兵法》提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作战时,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情况下要善于“赞师”,即隐蔽实力,引敌出战,聚而歼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情况下要善于“让威”,即先让一步,后发制入,或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在与敌对射时用“云阵”,围剿敌人时用“索阵攻”,坚时用“锥阵”,侧击时用“雁行”阵。
《孙膑兵法》
《尉缭子》提出,“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亲可以言攻”,“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
《六韬》提鹵,用兵作战要见利不失,遇时不移”攻击敌人应“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步、骑、车兵必须遵循“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的原则等等。
《孙子兵法》等兵书对兵法战阵的论述,不拘陈规,、独具匠心,言简意赅,精深透辟,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新天地,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法宝,因而成为各国广为流传的进行军事教育的新鲜教材,如同《韩非五蠹篇》所记载;“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四、私家办学的教育模式成为当时的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在奴隶社会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只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只有奴隶主贵族子弟才可入学学习的官学日趋没落。到春秋中期,东周王朝便形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有的贵族也公开地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这不仅由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不复能维持他们对学校的垄断地位,也由于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奴隶主贵族学校教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连贵族本身也视为可有可无了。
随着“官学的废弛,私学便在各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私学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奴隶主阶级对文化的垄断。开办私学的大师并非一定贵族出身,他们的学生亦非来自贵族阶级,而是不分国界,学成之后可以分散到各国去作官或当教师,开创了一代新的学术风气,使中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多以学“文”为主,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教育家所开办的私学均如此。然而,随着《孙子兵法》等兵书的大量问世,也出现了以学“武为主的私学。私学不仅成为学“文”的重要形式,也成为学武”即进行军事教育的重要形式。
古籍记载,战国时期的鬼谷子(相传姓王,名栩)就是专门研究兵法,并收徒讲授兵法的军事教育家。他在鬼谷(今河南省登封县山中)创办军事私学,收徒讲学,其中弟子有作了宰相的苏秦、张仪,有当了将军的孙膑、庞涓。据说鬼谷子曾将《孙子兵法》十三篇单独私密传授孙膑,使孙膑大受其益,成了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鬼谷子
关于专门传授军事知识、技能的私学,史籍记载很少。但是,透过各类史书亦可看出,随着私学的兴起,以流传于世的兵书作教材,以传授军事知识、技能为主,进行军事教育的私学不仅随之兴起,而且还出现了几种形式。上述鬼谷子聚徒讲学就是和一般以“文”为主的私学相近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拜师学艺(弟子慕名求师学艺)、家庭私塾(富家为子弟请家庭教师学习兵法、武艺)、长幼相传、(熟悉兵法、武艺的父兄教子弟)等。这些传授兵法,武艺和私学形式,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乃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进行军事教育的重要形式,即使后世宋朝官办武学产生后也末改变其在军事教育中的这种基本地位。
五、专职将帅教育成为军事教育的重点
夏、商、西周时期,官不分文武,卿、大夫等奴隶主贵族既掌政权,又掌军权,平时理政,战时统兵,国家军事教育的重点是车兵甲士。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权,为了加强统治,开始实行文武分职,即在诸侯国的国君之下,设“相”和“将”,“相”专门处理政务,将”专门统兵作战。正如《尉缭子原官》所说;“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随着专职将帅的出现,将帅的教育不仅成为军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步、骑兵的崛起,军队数量的激增,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方式的复杂,将帅指挥艺术直接干系战争的胜负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专职将帅的选拔教育自然成了军事教育的重点。
反映专职将帅成为军事教育重点,是这一时期涌现的大量兵书无不对将帅的作用、将帅应具备的素质等作了重点论述。
《孙子兵法》认为,将帅是“国之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即五种基本因素之一,提出将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等条件,要求将帅有高超的指挥能力,能熟悉并灵活运用兵法的战阵,还能“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料敌致胜”,“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有良好的精神素养,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负责精神,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的长者气度,“不可以愠而致战”的坦荡胸怀;有严明的法纪规定,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指挥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吴子兵法》认为,良好的国家栋梁,“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提出将帅应总文武,兼刚柔”,要具备五慎”(理、备、果、戒、约)、“四机”(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的素质,即要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临敌不怀生”的献身精神,’虽克如始敌”的谨慎态度,“法令省而不烦”的严谨作风;要能掌握部队的士气,充分利用地形,大胆运用谋略,注重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吴子兵法》节选
《六韬》认为,将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提出将帅应具备“勇、智、仁、信、忠”五种才徳。
《六韬》节选
《孙膑兵法》要求将麻作到“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径,见胜而战,弗见而净”,即能掌握战争规律,从而能够正确指导战争。
《司马法》提岀,将帅应注重表率作用,“敬则慄,率则服”。
《尉缭子》提出,将帅要有很好的品德修养,“凡将,理官也,不私于一人。”
兵书中关于将帅的论述,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选将、用将、育将的标准。
因此,当各国采用兵书的内容进行军事教育时,首先和主要得到教育的正是各国统兵的将帅。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才智过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军事家,如孙武、司马禳苴、吴起、孙膑、尉缭、、乐毅、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白起、王翦等,他们为地主阶级奠基立业,开国拓疆,立下汗马功劳,其才智、业绩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