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文化释典四海之内若一家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出自《荀子·议兵》。其大意为四海之内就像一家,凡是能通达之地,没有不服从的。比喻在儒家的仁政德治之下,国家一统,社会祥和,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儒家讲圣王养万民,意指有德行的执政者志在四方,有视四海、天下为一家的胸怀,并发挥历史主动作用,通过知民情、解民意、明民利,使人们的言行合乎礼义,从而实现四海一家。
“四海一家”是中华民族始终向往的理想社会。中国人自古就追求天下平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太平盛世。“四海”在较多的典籍中出现。《尚书·大禹谟》记“文命敷于四海,祗乘于帝”。《阿房宫赋》曰:“六王毕,四海一。”《尔雅·释地》讲“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四海”通常指国家、天下,也指四邻各族所居住的地域。四海一家犹言天下一家。《礼记·礼运》中有“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朱熹曰:“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尚书》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既强调了人民和睦相处,也指向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圣王养万民”是“四海一家说”的内在依据。执政者须有视四海、天下为一家的志向和胸怀,爱民如子,视国为家,实施仁政德治,从而实现“四海一家”。关于圣王养万民,《荀子·王制》论述道:“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一家”是实施仁政、德治的结果,实施仁政、德治是圣王养万民的具体实现。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了德治的影响力,还说“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强调执政者要有圣王养万民的天下胸怀。《论语》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家以家为本,以家推衍,执政者要把国当作家来对待,人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他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儒家家国同构的伦理表达,是“四海一家”的生动呈现。儒家倡导“四海一家”的理想社会样态,在政治实践中,强调圣王养万民,也就是通过实施仁政、德治来得以实现,并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主张协和万邦,追求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
“四海之内若一家”展现了一幅天下和谐的生动画卷。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相应谓之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互作用构成和。《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和谐,和合共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国语·郑语》有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出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儒家讲“德莫大于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人追求和谐,也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尚书》主张“协和万邦”,《周礼》提出:“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把和的主张向外延伸,成为对外的邦交准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致力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追求“四海一家”,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着家国一体的思维意识。《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家(家族)有所乱,国也不会宁,如果国家混乱,家也会失去,所谓国破家亡。陆游写下《感愤》诗:“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表达了对统一大业的热切希望和信念,以及对四海一家的憧憬。正是在“家国同构”思想的浸润下,“国土不可分割”的国家整体意识深入人心,并凝结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顾炎武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至今,国家统一向来是执政者和中华儿女的使命所在。
大党要有大的样子,这不仅仅在于其体量大,还在于其胸怀大、担当大、作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的祝酒词中引用了“四海一家”这一典故,还在不同场合引用“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以和邦国”等,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一表述内涵着“四海一家”的文化意蕴。中国人以家为本,最温暖的是家,最亲近的是家人。用一个大家庭来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诚意。中国人自古追求“四海一家”,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
“四海之内若一家”。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祝云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