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李斯助始皇帝统一六国,有人评价其为小人

发布时间:2025/5/4 13:54:52   点击数:
两千多年前秦朝完成统一中国的壮举,抛开千古一帝的始皇帝不说,论功劳最大者,其必为李斯也。其死后不仅不曾传威名于世,更是遭到万千名家大儒之唾骂。李斯到底为何受千夫所指?在他身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李斯出生于人才辈出的楚国,幼时便博闻强记、喜爱思考。青年时期倍受战国时期社会风气所影响,便立志有,助一国平定天下的宏大愿望。李斯虽立大志,但也知万事需躬行。李斯曾在楚国官府从事文书工作,虽官职卑微,但却在阅览史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法家思想,这也是他日后掌管秦国的核心思想。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里了,终于他获得了一个前往齐国“稷下学宫”的机会,他成为了荀子的学生。荀子虽为儒家学派之人,但却兼顾并不断地向法家思想靠拢,慢慢的李斯也得到了他的赏识。荀子对李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使李斯渐渐地理解了所谓的“帝王之术”。在这之后,李斯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秦国,李斯随即离开了“稷下学宫”,前往秦国。李斯初到秦国深受秦相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虽然只给了李斯一个小官当,但却让李斯时常可以接触到秦始皇。秦始皇立志于统一天下,李斯又一直在寻求能统一的明主,李斯渐渐的就被秦始皇视为心腹。随着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乱,铲除权臣吕不韦,秦始皇终于独揽大政,李斯的权力也不断的扩大,他终于能放开手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了。但是好景不长,李斯由于持才放旷早已惹得其他大臣的妒忌和仇恨。最后韩国卧底郑国修渠一事败露,秦国众人认为不可再重任六国之人,李斯也被下了逐客令。好在其上书秦始皇,书中言:大海因不弃涓流而见壮阔,高山因不弃碎石才见巍峨。这一句话打动了秦始皇,秦始皇力排众议,收回逐客令,重新重用六国之人。此后,李斯被秦始皇为人胸襟所感动,屡次为秦始皇进献良策,最后通过八年的准备,十年的征战,终于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虽已经统一六国,但李斯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他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把自己比作了商鞅,他想要和商鞅一样让秦国以变法的形式,脱离形式上的对六国统一。简单的说,就是要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的思想、文化、政治上的统一。李斯从未停下过脚步。秦国兵虽强,民虽富,但是始终没有诞生过任何一位思想的巨人。李斯深刻地意识到了这是秦国稳定天下的隐患,李斯虽有才华,但是偏执己见,想要废除六国的思想,让天下独尊其法家思想,但也不同于汉武帝时期的极端。李斯认识到的问题,同样始皇帝也想到了,但是此时的秦始皇,以开阔的胸襟对待六国的学者,并将六国学者视作宾客款待。秦始皇的热情并没有感动六国之学者,反倒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了秦始皇。但是秦始皇一直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有一天六国学者会体会他的苦心。但是六国学者的行为却惹怒了秦国丞相李斯。李斯屡次向秦始皇谏言,驱赶六国学者,完全的在秦国推行法家的思想,渐渐的秦始皇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坚定。直到儒生淳于越,在秦始皇例行款待六国学者的时候,再一次劝谏秦始皇,应让天下百姓,自由学习所有的学说,并对秦始皇一系列的治国方针表示质疑。当时的秦始皇已经心力憔悴,深感大限将至,淳于越的谏言无疑是撞上了枪口。始皇大怒,下令将六国学者重判,发配边疆服徭役。但李斯认为六国学者不可留,以防六国之势力死灰复燃,非法家之书籍不可留,以防六国之人“贼心不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了。焚书坑儒一事,也是现代史学家普遍认可的,李斯之所以被后世所辱骂,皆是因为此事。从李斯的种种作为来看,不能否认的是李斯的治事的才能,但是在中国古代一向重精神和道德,容的下一个无才有德的人,却又完全否定有才无德之人,在当代来看这是一种片面的、极端的思想。其实,无论你说李斯什么,你都不可否认他和秦始皇一样都是一个时代开启的功臣与先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