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儒家对人性说了什么看孔子孟子荀子所言

发布时间:2025/7/11 16:12:20   点击数:

儒家对人性到底说了什么?

年前的轴心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们对人性到底说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几位代表人物都说了些什么:

至圣先师孔子

第一,孔子说了“人性之仁”。孔子是什么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年,逝世于公元前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被后世的人们尊为“至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仁道就有了。围绕“仁”这个核心思想,孔子建构起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仁”成为各种道德范畴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是在“礼”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他提倡“仁爱”以血缘亲情之爱为基础,“爱人”的第一步是“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尊敬兄长”,这就是“孝悌”;第二步是“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就是“仁义”。孔子向往的仁爱境界正是这种“泛爱众”的状态,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天下为公”的大道。

孔子不仅爱人,也广泛地爱大自然的山水、虫鱼等。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穷困之中,也无法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德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对自己有利从而行仁德。”“如果君子失掉了仁德,又怎么去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德,就算最紧迫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行事,就算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行事。”孔子也做到了“知行合一”,说到的就能做到,在他55岁离开鲁国后,在卫国、陈国、宋国等地颠沛流离14年间,依然遵循着仁德行事。当然,孔子在“仁”的基础上,还阐述了“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这些其实都是“仁”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孔子是个既讲“仁”、又行“仁”的伟大圣人。

亚圣孟子

第二,孟子说了“人性之善”。孟子是什么人?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晚于孔子百年左右出生,生于公元前年,逝世于公元前年。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尊为“亚圣”。大家可能都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这位贤良的孟母通晓礼义,实施“三迁”的教育,对孟子起到极大的影响。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时期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他也推行仁政学说。到晚年,孟子扩大了儒家的政治影响,在孔子、子思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扩展、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以及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石,也是孟子对儒家思想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关于人性的观点,在孔子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也是其“仁”的思想衍生;到了孟子时代,有“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以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孟子极力倡导“性善论”:首先,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于善良的,人之所以改变本性是由于后天的环境造成。孟子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就好比水要往低处流一样。当然,如果水因为受到击打而溅起水花,就能够高过额头;阻挡住它让它倒流,就能够让它流向山涧。难道这也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迫使它这样的。”

其次,他还强调“人有善性”可以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证明。这如同,当人们突然看见孩子要掉进井里时,人人都会产生惊恐而又同情的心理。这种“心”是在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预期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是发自于内在的善性。那么,“人有善性”的内在依据表现在哪里呢?孟子认为,“至于人的天性,都可以是善良的,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的道理。至于那些本性不善良的人,就不能说是天生资质的问题。恻隐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孟子还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羞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辞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

孟子阐述了仁、义、礼、智这些观念都是人生本来就有的,并非外界强加于人的。因此,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属于人的本性范畴。仁、义、礼、智“四德”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孟子构建其“性善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孟子又进一步论证善才是人性的根本。

荀子《劝学》

第三,荀子说了“人性之恶”。荀子是什么人?荀子,本名况,又名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被认为是继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重要的是,他从“礼”的角度扩展了儒学得内涵,使得儒家内圣外王之学变得更加坚实可行。荀子思想中,最有见解的是他对人性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和好坏,人性有可能转化为恶,也有可能发展为善。因此,重视道德教育对人的成长很有必要。在荀子眼里,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有智慧,能够借用智慧的力量来摆脱自身的“恶”,从而达到“善”的美好境界。

荀子处在孟子之后,他的性恶论是批评孟子人性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首先,荀子的性恶论在揭示人的性伪之分的内在冲实时,也说明了人的欲望与性情可能导致邪恶的客观事实。他认为,人们日常所表现的追名逐利、嫉贤妒能等行为,都是人的本性的体现,都是恶的。这些所谓的“欲望”,都是与建立“善”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是导致社会走向混乱的重要因素。

其次,他认为人性中贪婪欲望的无限膨胀,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对社会与自然有限资源的不断纷争。为了避免争斗,他提倡统治者以“德政”“教化”的手段来实现对人性的改造,培养出符合社会礼法规范、遵行礼法道义的真正的“人”,并强调法制在此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荀子的性恶论最为积极的一点在于,为提倡隆礼重教做出了哲学上的铺垫。他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这正是他人性学说的价值导向。他提出,“见到善行,就要恭谨自查,检视自己是否具备这种德行;见到不善的行为,就要惊心警惕,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种行为”。除此之外,荀子还就“名”与“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总的来看,这三位儒学大师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曾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孔子离开鲁国,周游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历经14年;孟子周游了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鲁国等地,前后二十多年;荀子做到了战国的主要国家都去国,“东尽齐国西极秦国,北逾赵国难越楚国,同期长者无不及也。”前后历时近二十年。他们周游列国,主要就是为了传播思想。

二是他们所提倡的人性学说前后继承。孔子的人性学说主要围绕“仁”展开的,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发展了“人性善”学说,这一点还是很好理解的。后来,荀子批判继承了孟子“人性善”学说,提出了“人性恶”学说。表面上看,“人性恶”超出了“人性善”的理论,但荀子却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积善全尽可以为圣人”,从这一点上看,孟子的“人性善”主张与荀子的“人性恶”主张殊途同归,都归于“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701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