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荀子领导学君子修身九原则下
领导者如何“修身”是历练领导力的根基。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对于“修身”有着系统的论述,在《荀子·修身》篇中提出了修身的九项原则,可作为每个人从我做起、修炼成人的行动指导法则。
前四项原则是:自省、由礼、调和、役物。另外五项原则是什么呢?
以下,Enjoy:
阅读推荐
作者:邱昭良博士
5.爱人
修身不仅在于对内的修为,也包括对外的待人接物。对此,荀子给出的建议是:恭敬待人,秉承礼义,忠信为本,勤劳辞让。
他说: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埶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对外,待人接物恭恭敬敬、内心忠诚、信守承诺,遵循礼义,并且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在困顿的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敬重他。对于劳累辛苦的事,抢先去做;有利可图、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诚实守信,谨守法度,又能细致、用心、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在困顿的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信任他。
相反,外表傲慢固执,内心阴险狡诈,滥用诡辩之术、奇技淫巧,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不轻视他的;遇到劳累辛苦之事就逃避、推脱,遇到有利可图、安逸享乐之事就用花言巧语地谄媚,毫不谦让地迅速抢夺,邪僻恶劣又不忠厚,轻贱而不善良,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不摒弃他。
6.知止
修身没有止境,但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荀子特别喜欢打比喻,他在这里用良马和劣马来打比方,阐述了两个道理:
第一,虽然良马跑得快,但是,要是没有方向、目标或终点,或者左右摇摆的话,即便是一天能跑千里的良马,即使累死,也不可能达到终点。所以,不管你是什么马,都要设定一个目标或方向、范围。
第二,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劣马即便比良马跑得慢,但只要它一直跑,或早或迟,它也能跑得终点。
所以,荀子认为,君子修身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修身要有方向、有目标。
7.积善
虽然学习与修身永无止境,但要设定明确的目标。那么,在设定好了目标之后,就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也就是荀子所称的“积”)。这是荀子关于学习的基本原则。
荀子指出: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在荀子看来,学习贵在坚持,要慢慢积累。当别人停下来、不走的时候,你还在走,这样或慢或快,或早或晚,可能能也会到达目的地。所以,只要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不停地把土堆积起来,也能够堆成高山;堵住水源,开通沟渠,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至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那样悬殊吗?然而,即便瘸了腿的甲鱼都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六匹千里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如果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如果不去做就不能完成。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即使能力强,他们也可能超不过别人。
8.隆师
要修身,如果仅仅是自我反思的话,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思维误区或局限,因此,效率最高的方式就是“得师”——如果能够找到一位道德修为高尚、能力很高的老师,就会进步得更快。
事实上,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指出过“学之经,莫速乎近其人”,找到好老师,的确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修身也是如此。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治气养心”的方法,最基本的路径就是遵循礼义,关键要点在于得到好的老师的指导,核心精髓在于专心一致。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礼是用来端正自身行为的;师是用来正确诠释礼法的。没有礼,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师,又怎能知道礼是正确的呢?礼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智慧接近了老师。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智慧接近老师,这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就是无法;违背了老师,就是无师。不遵从老师和礼,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好让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老师就是要以身作则、践行礼义,而且要安心于这样做。
9.公义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再多方法、再高效率,修身只能错得更多。
在荀子看来,从小处讲,修身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美其身”);从大处看,修身则是为了弘扬社会公义。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君子对利益的追求并不多,能早早地避开祸害,保持警惕以避免耻辱,对于道义的奉行和追求勇往直前。即使身处贫困,君子的志向也是远大的;即使身居富贵,体态容貌也是恭敬的;即使生活安逸,精神也不松懈懒惰;即使劳累疲乏,容貌依然端庄;发怒的时候,不过份地处罚人,高兴时也不过份地奖赏人。君子即使贫穷仍能志向远大,这是因为他尊崇仁德;即使富贵仍能容貌谦恭,这是因为他不依势作威;即使安逸仍能精神不懈怠,这是因为他明通道理;即使身体劳累仍能容貌端庄,这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喜怒时不赏罚过度,这是因为礼法战胜了私情。《尚书》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说的就是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
修身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
上述九项原则并非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简述如下:
目标:从修身的角度看,小目标是“美其身”,这体现在“调和”(或“中庸”)与“役物”(或“自主”),大目标则是“公义”(社会和谐、“治”)。当然,大目标的实现要靠小目标,每个人应从我做起。
实现途径:修身的基本途径有两个——自省、隆师,前者是基础,后者可以提高效率。
指导原则:无论是自省,还是隆师,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基本的指导原则都是“由礼”,也就是遵从事物的“理”和“义”、“仪”与“法”。
过程要点:修身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积累(“积善”),同时,也应明确方向、设定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知止”)。
对己:修身的目标是“成人”,这样的人应是“中庸”(即完全符合“礼”、不偏不倚,不过亦无不及)和“独立自主”的。为此,对待自己,要以“调和”的策略“治气养心”,同时,做到“操之在我”、不为外物所动(“役物”)。
待人:对待他人,也要“由礼”,保持恭敬,忠信为本,勤劳辞让(“爱人”)。这样的话,社会自然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公义”自现。
总之,修身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很难,但每一位领导者都绕不过,不可忽视。
邱昭良坚持原创,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