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荀子是大思想家,也是儒学大师,为何不受儒
毛泽东主席对孔孟和荀子有一个评价,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者,荀子是唯物主义者。毛主席提出人定胜天的理论,就源于荀子的思想。
荀子是儒家人物,但荀子却能入之于儒而出乎于儒,他兼采诸家,不收一家一人之所囿,思想更为开张宏阔,言论更为光彩犀利,提出了“天行有常”“人定胜天”“性恶论”等思想见解,这些见解显然与传统儒学观点相悖,因而不受儒家欢迎,认为他是欺师灭祖的叛徒。
荀子的天道自然观与儒家的礼法制度
荀子曾三次担任以黄老道学为主导的“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稷下学宫是齐国继西周王室之后,创建的天下第一所官办大学,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在学宫存续的年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稷下学宫虽以黄老之学为主导,但提倡学术平等,因此学宫汇聚了天下道、儒、名、墨诸家学者于一堂(在此期间,没有学派之分,学派之分是汉代的事),各家各派自由发展,不受限制。因此,荀子能够广泛接触各家之长为己所用。
因此,在关于天人关系方面,荀子一反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思想,公开反对神鬼之说,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他认为天道恒存,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他不赞成儒家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他同时反对“天命论”,认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只要遵循天道规律,将人道的“有为”控制在自然的无为基础上,玩去哪能够实现“人定胜天”的愿望。
孟子的“人性善”与荀子的“人心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水信无分于东西》),但没有说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认为人性善(《孟子·告子上》),强调人的变化是后天环境所致,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因此要求人们注重原始善良本性的挖掘和改造。重在后天自我修养。
但荀子则强调“性本恶”,他认为人之初都有自私自利、追名逐利,声色犬马的原始本性,要止恶扬善,就必须依靠礼的力量和道德的规范。因此,他认为人的知善兴义是后天的环境使然,说“强学而求有之”。重在后天的环境影响。
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主张“性本善”,一个主张“性本恶”,其实质都在于后天环境使然,重点都在一个教化上,所以性善性恶,不是根本冲突,只是二人论证的前提条件不同而已,其结论都是要强化后天的努力,并把这种努力归之于儒家的“仁政”理想的实现上。
但儒学的仁政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是在此基础上的人性自我改善;而荀子侧重于人身之外的环境影响。在传统儒学看来,荀子的“性本恶”势必造成儒家学说的混乱,虽然荀子自有一整套完备的理论架构和实施路径,却不能为儒家后学所不接受。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杂家,他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之学说,能兼容并蓄诸子的思想精华而成一家之言。在当时,荀子不仅对本门学说进行大胆改造,并对诸子各家都进行了批评。
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一篇中,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包括子思、孟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等十二人均进行了批判,他说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自以为是,一心效法古代先贤却不得要领,“子思倡导,孟轲附和,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荀子将社会上那些愚昧无知的儒生不知道子思和孟子的错误,跟着瞎起哄,不加辨别地接受了他们的学说并不遗余力地传授,以为是孔子、子弓立此学说来嘉惠于后代的。这些都是子思、孟轲的罪过了。
往期精选
.欧阳江南专利获批为全国推广项目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
.这个养生骗局终于破灭了。遗憾的是,还有亿万中国患者深信不疑!
.终于找到《推背图》的全文注解,学会它,你也学会预测了
.打砸抢执法,这不是黑社会是什么
.卖卵:比性交易更可怕的无性交易!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19,堪称世界之最!
.清代民间出现了一个奇人,经历9位皇帝,结婚了24个妻子,有超过个后代
.别人请客,吃的是你的定数!
.取消卖淫嫖娼收容制度,背后那个女孩的故事
我是风过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