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散记
文
夏炳文
山东省兰陵县,距沭阳公里左右,一天来去,对我来讲,正合适。我就喜欢这样,一个人,去一个地方,自由自在,独行侠一样。
想去兰陵看看,是因为《金瓶梅》。念大学的时候,知道《金瓶梅》的作者,是一个叫“兰陵笑笑生”的人,“兰陵笑笑生”是谁?到现在都没人弄明白,但至少是个兰陵人,或在兰陵生活过的人。这么多年来,就想去兰陵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出这样的作者,写出这样的作品。
顺带说一句,大家对《金瓶梅》是有误解的,《金瓶梅》不是简单的情色小说,而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写的是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从独立创作这一点讲,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地位都高。
想去兰陵看看,还因为兰陵美酒。那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谁不知道呢?唐朝大诗人李白去山东游历,经过兰陵,酒香弥漫,酒旗飞舞,痛饮美酒,畅快淋漓,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畅饮兰陵美酒后,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记载的:“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
去兰陵,因时间关系,只看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压油沟,一个是荀子庙。
压油沟是个风景区,名字很奇怪,原以为家家都压油呢,其实不是,就是个原汁原味的鲁南大山沟。人有钱了,大山沟就是景点,越原始越好。
景区里有一条杏花街,源自门口一株“杏王”,“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估计杏花满树的日子,一定很漂亮。这里其实是美食一条街,从各家店铺挂的招牌幡旗来看,全国各地的小吃几乎都有,估计不会太地道。恰好时近中午,我吃了西安肉夹馍,又吃了长沙臭豆腐,还吃了兰陵风味的豆腐脑,与我们沭阳的豆腐脑截然不同,一点都不滑嫩,几乎可以称为老豆腐了,还吃了煎饼、大葱、酱、各种小菜。坐在大山沟里,吃着煎饼卷大葱,感觉似乎更正宗些,才像个吃煎饼卷大葱的样子。
游玩中,买了山东大煎饼、村民自己晒的大酱和自己腌的咸菜,那股酱香味,特别吸引人。
买煎饼的时候,还闹了个笑话。我问,“煎饼怎么卖?多少钱一斤?”主人用方言说,“四块。”我真的听成了“十块”,然后,她又说,“不是十块,是四块。”和搞笑视频上的口音,居然是一模一样的,周围的人听了,都笑成一团,有的还学起来,“九十四块?怎么又成九十四块了?”
看了“红色沂蒙革命博物馆”,原以为是写沂蒙革命史的,其实陈设很杂,都是红色回忆,文化大革命,毛主席像章,抗美援朝,上山下乡,什么都有,都是一些难得一见的纪念品。
看了“乡村记忆馆”,都是乡村的老物件,什么老物件都有,都是我们小时候常用的东西,很土,很亲切,我看得饶有兴致,感慨万千,估计下一代就不大认识了。
还看了“古戏台”,说是古戏台,其实是新建的。我坐在台下,歇歇脚,喝口水,正好看了一出戏。是当地戏曲柳琴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片段,祝英台一路暗示梁山伯,自己是个女儿身,梁山伯像个呆头鹅,根本没听明白,真是急死人。唱得很不错,像模像样的,就是冷冷清清,没什么观众。
再就是各种各样的酒坊、油坊、酱坊、咸菜坊、老豆腐坊什么的,很有特色。
印象最深的,是压油沟里到处都是石磨,那种我们小时候推煎饼糊的石头大磨,路上铺的是石磨,路边当做栏杆的还是石磨,给人的感觉,似乎全山东的石磨都被搜集来了。
总的来讲,作为休闲游,压油沟还是不错的,和40元一人的票价相当,不会给你什么大的惊喜,但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失望。
从压油沟往荀子庙去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钟,紧赶慢赶,在兰陵镇一片农田边,找到了荀子庙。(说实话,路真不怎么样,我还发现,这个地方的人开车有个坏习惯,总喜欢越过黄线,到对方车道超车,非常危险。好几次大货车越线超车,向我迎面驶来,我吓出好几身冷汗。)
荀子,在儒家学说上贡献巨大,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荀子则被称为“后圣”。荀子曾两任兰陵县令,去官后在兰陵传经授徒。“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就是荀子的观点,我是赞成的。
荀子庙,非常大,非常空旷,几乎无人参观,看大门卖票的,居然是两个六七十岁的人,让我觉得十分惊讶,一点都不像正规的景点。进去参观时,整个建筑群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一直走到最后,看到了很高大的荀子墓,高大得有点夸张。
我一共在里面待了不过十分钟吧,冬天黑得早,离开荀子庙时,天色已经暗下来,等上了高速,天已经完全黑了,在高速服务区吃了晚饭,鸭腿炒面,味道不错。
兰陵这一天,还算有点收获,压油沟是游山,荀子庙是访古,虽然还是不知道“兰陵笑笑生”是谁,也没敢畅饮兰陵美酒,开着车呢。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高速超速,3分50元。
兰陵一日游,就是散散心而已,简略记述,以作纪念。
年12月6日
一个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