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百年风华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即将
前言——宋遂良(著名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一期《聚雅》专刊就是一本书,一本关于书的书,一本可以“发酵”的书。
徐国卫馆长从他数十年收藏的几千册的民国时期出版物中,精选了本签名书和10件信札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这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罕见的,二大部分是初版的,三是书上有作者签名或被赠者题跋的。这三条合起来就是价值可观的文物了,有点像田家英编纂的《小莽苍苍斋手稿》。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从中读到的不止是文学、历史、哲学,而是那个时代的呼吸、情感、温度和风貌。当我看到辜鸿铭、梁启超、萨镇冰、钱玄同、刘半农、于右任、邹鲁、冯玉祥、赵元任这些名人的书籍、字迹时,当我读到看到林纾、郭沫若、胡适、周作人、茅盾、老舍、张爱玲随手写下的信札时,当我看到一位我从未听说过的女诗人邱瑾璋在她的一本诗集上写着“毛主席赐正作者敬呈”的题款时,当我看到我的受业先师赵景深、伍蠡甫、孙大雨诸位先生的著作题跋时……一种历史感、庄重感、亲切感便沛然而莫之能御地生发出来,久久凝视着那些字迹,如逢故友,如听天籁,是那样的惊喜、激动和意外。
在这本书里,还附有一些对原著的解读和版本、赠与、人物关系的考证、引申。例如巴金小说《灭亡》的创作,施蛰存《善女人行品》的解说,徐志摩赠送《猛虎集》给孙大雨的故事,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后编印的散文集《人民英烈》封面上郭沫若的题字,沈钧儒、史良等人的签名,冼星海在他保存的《国家与革命》封面上用红笔写下的“不出借”,老舍在请赵太侔帮忙办赴美讲学手续时在信上连写“磕头,磕头”的急切,见到时都不免会心一笑……这些有纪念意义或有趣的故事和细节,在正史中是不会有的,在野史中总会有点渲染加工,而在这本书中,在这些实物、字迹和考证的陪衬下,显得特别的真实。连泥带水,原汁原味,余味绵长。
在这多部作品和相关作家中,总会有你熟悉和喜爱的吧。你看到这些泛黄的纸页和模糊的字迹时,会有一种神秘的亲切感,激起你深入了解和探索的欲望。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这种直观形象便让人拉近与历史、与先辈们的距离,默默脉脉地认祖归根,矇眬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点点滴滴的文化基因一般。
这个多本初版书籍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作者、书籍是我第一次知道的。我今年已八十有七,是从民国年代走过来的,也算是一个近现代文学史的爱好者或肤浅的研究者,那比我年轻的人可能会更觉隔膜了,比如说他们很难看到像仇晶《莫名集》这样的油印本、毛边本,看到像茅盾用的花信笺。正如我们现在无从了解《念奴娇》《水调歌头》在宋代是如何击节吟唱一样,时空消遁了音响,历史模糊了符号。如镜花水月,如羚羊挂角。可遇乎?可求乎?愚期期以为不可也。无已,则只有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积累,把因为战争和动乱而来不及全面发掘梳理的民国时期的文化、文学、艺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和继承。徐国卫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所做的就是这么一件工作。感谢他,礼敬他。
年3月7日
于新冠肺炎病毒防控期
《百年风华——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内页选登
预售
《百年风华——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是《新文学百年风华》的姊妹篇。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签名本,共本,皆自馆藏的年以前出版的三百余件签名本中选出,首次公开,并配有60余篇小文。还遴选出十位名家的信札,讲述书信里的故事。经历百年岁月沧桑,留存下来的名人签名本、信札手书越发少见,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具有参考价值。此书共页,彩色印刷,定价元,(毛边、光边本)限时售价90元一册。编者可题上款(包快递到家)
购者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