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命题要求
交附:
期末考试范围:
1、教材:第三单元、第六单元
(1)第三单元所有诗词背诵,第六单元《劝学》《师说》全文背诵
(2)课文理解及赏析(包括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手法、主旨等)
2、《乡土中国》
(1)理解书中的主要概念、学术观点;
(2)能运用书中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文学作品。
3、步步高:28-63(包括词句理解、基本文学文化常识、篇章理解等)
4、诗歌背诵:(九-十六)(包括默写、基本文学文化常识、篇章理解等)
川沙: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一、基础知识1.荀子,名______,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___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2.根据《劝学》原文填空(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故不积跬步,______;不积小流,______。(3)锲而舍之,______;锲而不舍,______。3.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内容感知(1)思路结构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第二段:论述______________。第三段:论述______________,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______________。第四段:论述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2)思想感情本文围绕“_________”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________,从而勉励人们要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特点(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四、阅读理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B.而绝江河绝:横渡C.金石可镂镂:同“漏”孔穴D.而闻者彰彰:清楚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A.锲而舍之B.吾尝跂而望矣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C.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D.第三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4.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况儒家劝勉、鼓励的意思2.(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1)排比(2)对偶(3)对比二、内容感知(1)思路结构第一段:学不可以已第二段:学习的意义(重要性)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善于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2)思想感情学不可以已、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三、写作特点(1)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2)提示: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3)提示: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四、阅读理解CBDD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òu,句中的停顿D.官盛则近谀rú,阿谀,奉承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二、填空与翻译8.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翻译下面的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三、阅读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而耻学于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
C.择师而教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其皆出于此乎A.则齐国其庶几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孰能讥之乎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乃”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D.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1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15.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的用意是()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
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的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
1.C2.B3.A4.B5.B6.C7.B8.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9.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萧声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参考答案:1B2D3B4C5(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5)不知东方之既白6B7C8A9D10B11C登泰山记
(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句: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理解:
1、课文选自,作者,朝人,派散文家。
2、上述语段总写。
(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句:
1、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理解:
1、上述语段写了,先叙述,接着写,再写。
2、在写由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详细记述了、、
、,以及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3、描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时,按照由到,由到的顺序,写出了。
4、“乘风雪”明写气候之恶劣,旅途之劳顿,暗写。
5、最能体现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的句子是。
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是。
(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句: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4、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理解:
1、上述语段描写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本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和的不同景色。
3、日出的过程是从和两个方面加以描绘的。
4、“而皆若偻”运用了修辞手法,突出了。
5.对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6.依据文意,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
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由近景拉成远景。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
得像摴蒱,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反衬出作者站得高,望得远。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
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整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
(四)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译句:
1、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理解:
1、上述语段介绍了,表现了。
(五)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句:
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2、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理解:
1、上述语段写了。
2、泰山上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
《登泰山记》练习卷答案
(一)2、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二)1、登泰山的经过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景色
2、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
3、远近上下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4、登山之艰难游兴之浓厚
5、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6、拟人赋予积雪覆盖的泰山以动态和生气
(三)1、观日出的情景热爱祖国河山
2、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颜色气象
4、比喻突出日观峰的雄峻。
5、C6、B
(四)泰山的人文景观(或泰山的古迹)泰山的古老风貌
(五)1、泰山的自然景观(或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2、三少三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