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新原人底理想人格

发布时间:2021/2/20 9:45:33   点击数:

冯友兰在晚年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说:“我现在就像头老黄牛,懒洋洋的卧在那里,把已经吃进去的草再吐出来,细嚼烂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是其味无穷!其味无穷,其乐也就无穷了。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指此吧!”冯友兰晚年也许真正体会到了哲学的乐趣。

来源:王林,万金凤著.大师的风度与风骨,河南人民出版社,年9月第版。在《新原人》中,冯友兰用西方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和阐发了"觉解",将人生"自由"的实现,建立在理性的"觉解"基础之上。同时,冯友兰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之提出的人生境界说,对人生"自由"的实现、"自由"的认知和"自由"的规范进行了新的诠释。冯友兰的"自由",是道德认知之后,对道德的超越,是超越的道德。这种"自由",是不受限制,是超越限制,是精神的"自由"。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中透出一种浑厚、通透、洒脱,见其文而思其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借用冯先生的一句话,即是“非曰能之,愿学焉。新原人,豆瓣读书冯友兰《新原人》札记(07-08-07:7:5)

转载▼

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00年版新原人(94年)自序

“贞元之际所著书。”(P46)

第一章觉解

“我们可以说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此事底了解。人对于一事底了解不同,此事对于他们即有不同底意义。”(P)

“其了解愈深愈多者,此事对于他底意义,亦即愈丰富。”(P)

“不过最高程度低了解,理论上虽是可能有底,而事实上是不能有底。”(P)

“人生亦是一类底事,我们对于这一类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是怎样一回事。我对于它有了解,它即对于我们有意义,我们对于它底了解愈深愈多,它对于我们底意义,亦即愈丰富。”(P47)

“哲学所讲者,是对于宇宙人生底了解,了解它们是怎样一个东西,怎样一回事。我们对于它们有了解,它们对于我们即有意义。”(P47)

觉解——“解是了解,······觉是自觉。”(P47)

“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P47)

“觉解是明,不觉解释无明,觉解是无明的破除。”(P)

第二章心性

心——知觉灵明;宇宙的心;

“我们普通所谓性,有两种意义。照其一种意义,性是逻辑上底性。照其另一种意义,性是生物学上底性。”(P)

性——逻辑上的性;才——生物学上的性;

尽心尽性;

在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别时,明显有一种反智主义的倾向。

第三章境界

觉解不同,意义不同,境界不同;

“就大同方面看,人所有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

自然境界——顺才、率性、顺习;

功利境界——为利(自利);

道德境界——为义(为他);

天地境界——事天;

极高明而道中庸;

“人必须行动。人的境界,即在人的行动中。这是本来如此底。”(P)

第四章自然

“所谓自然境界与所谓自然界不同。自然界是客观世界中底一种情形。自然境界是人生中底一种境界。”(P50)

“凡以自然境界为可欲者,其所有底境界,必不是自然境界。”(P5)

“对于在自然境界中底人说,即有恬愉之乐,此种乐也是‘为他底’,而不是‘为自底’。”(P5)

“天真烂漫是一失不可复得底。”(P54)

“充分发展人的知觉灵明,是尽心尽性。充分发展人的知觉灵明,即是增进人的觉解。”(P54)

“一部分道家常误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相混。”(P55)

“老子怕恶与不善,以为人宁可不求对于美与善底觉解,亦不可有恶与不善。海格尔则以为人宁可与恶与不善奋斗,亦不应在无觉解底状态中。”(P57)

海格尔;叔本华;

康德;

“我们若予道德底行为,下一定义,以为必须对于道德价值有觉解,为道德而行底行为,方是道德行为。”(P5)

“从道德价值的最高标准看,自发底合乎道德底行为,易有之失,约有三点。”(P5)

“就第一点说,自发底合乎道德底行为,往往失于偏至。”(P5)

“就第二点说,自发底合乎道德底行为,往往是出于一是底冲动,因此往往是不常底。”(P5-54)

“就第三点说,自然底合乎道德底行为,往往是很简单底。”(P54)

荀子——学;

第五章功利

“在功利境界中底人,所求底利,都是他自己的利。”(P56)

“从心理方面着想,······利失可以使人得快乐者。”(P56)

墨经;边沁;

“在本章中,我们专论人以求他自己的利或快乐为目的底行为。”(P58)

“反对快乐论者,以为一贯底快乐论者,有许多困难。就第一点说,快乐论者常说最大底快乐。”(P58)

“就第二点说,快乐是不可比较底。”(P59)

“就第三点说,有些快乐论者以为,人所求底快乐,或人所应该求底快乐,不必是最大底快乐,而是最高底快乐。”(P59)

“就第四点说,严格说来,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底。”(P50)

“就第五点说,如果有道德价值底行为,只是可以使人快乐或得快乐底行为,则我们即不能说,人‘应该’有有道德价值底行为。”(P50)

“人于有以求他自己的利为目的底行为时,其境界是功利境界。”(P5)

“人常识有错误底,但其错误并不是在于他是自私底,不在于他求他自己的利,而在于他往往不知什么是他自己的利。”(P5)

“万物各为其私,但各为私于无形中即是为公。此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底调和。”(P5)

必要的恶——必要的善;

“快乐论者或功利论者的此种说法,若作为一种处世底教训看,亦有其用处,但作为一种道德哲学看,则说不通。”(P56)

立德——圣贤;

立言——才人;

立功——英雄;

“我们必须分别才人英雄的境界与其所有底成就。”(P58)

“我们有须分别才人英雄所常有底境界,及其于创作发现的俄顷所有底境界。”(P58)

“所以天资高底人,多流于狂。”(P)

“才人多疏狂不羁,英雄多桀骜倔强。”(P)

第六道德

政治社会哲学——西方-必要的恶;东方-必要的善;

“亚力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底动物。’······人必须在政治底组织中,始能有完全底发展。”(P54)

“不但是社会底是人的性,人并且能觉解是社会底是人的性。他有此等觉解而即本之尽力以做起在社会中应做底事。此等行为即是道德底行为,有此等行为者的境界即是道德境界。”(P54)

人伦-人职;

“是社会底是人的性,伦与职是社会中应有之事,所以尽伦尽职,都是尽性。”(P)

“尽伦尽职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P)

合乎道德底行为与道德底行为;

“在中国哲学中,义与利是相对待底。在西洋道德哲学中,道德与快乐,是对待底。·······归义于利,·······分义与利。”(P)

“道德底行为,亦是求快乐底行为,不过其所求不是行为者自己的快乐,而是别人的快乐。他求别人的快乐,只是因为尽伦尽职,应该如此,非别有所为,此即所谓无所为而为、、。”(P)

意向的好与意向所向的好;

“总上文所说,我们可知,儒家所谓义利的分别,是公私的分别。”(P55)

“在宋代,正统底道学家有两次关于义利底大争辩。一次是司马光程伊川与王安石底争辩。一次是朱子与陈龙川底争辩。”(P)

“行义底人,于行义时,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情感。此等人即是所谓仁人。”(P55)

“道德行为又可分为义底行为与仁底行为。”(P55)

“在道德境界中底人的尽伦尽职底行为,都必须是出于行为者的‘我’的高一部分的有觉解底选择。”(P)

“一个人的‘我’的高一部分能作无所谓底选择,即是所谓意志自由。西洋道德哲学中所谓意志自由,即中国道学家所谓自作主宰。”(P)

“在道德境界中底人,所注意者,是尽他的伦,尽他的职。”(P)

“所以人求尽伦尽职,即随时随地,于其日常行事中求之。”(P)

“在道德境界中底人,其行为的价值,本不期待别人评定。其尽心竭力,亦本不求别人知之。”(P)

第七章天地

“究竟无得”;

“性分”以内,“天理”之中;

“人有进一步底觉解时,他又知他的生活,以及实际事物的变化,又都是道体中所有底程序。”(P56)

“宗教使人新,哲学使人知。”(P)

知天-事天-乐天-同天;

天民-天论-天职-天爵;

“尽人职尽人伦底事,是道德底事。但天民行之,这种事对于他又有超道德底意义。”(P)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最高底造诣是,不但觉解其是大全的一部分,而并且自同于大全。”(P)

“事天底人赞化,以太极为目标。同天底人,则不但以太极为目标而赞化,而且他已有了太极。天是大全,是万有之总名。所以太极亦在天中。所以同天者亦有整个底太极。”(P)

“自同于大全,不是物质上底一种变化,而是精神上底一种境界。”(P)

仁-诚

“在同天境界中底人,是有知而又是无知底。同天的境界,是最深底觉解所得。但同天的境界,却是不可了解底。”(P57)

“大全是不可思议底。同于大全的境界,亦是不可思议底。”(P57)

“不可思议底,不可了解底,是思议了解的最高获得。哲学的神秘主义是思议了解的最后底成就,不是与思议了解对立底。”(P57)

道家;佛家;

“对于圣人,方内之事,即是方外之事。扫洒应对,即可尽性至命。”(P58)

第八章学养

自然发展与精神创造;

“此所说的一种工夫,有两部分。一部分底工夫,是求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P58)

“此所谓另一部分工夫者,亦不过是常注意不忘记此等觉解而已。”(P58)

“敬及集义,可使人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中。”(P)

“程朱的方法是:‘涵养需用静,进学在致知’。用敬是常注意,致知是觉解。此派的方法是:一面用敬,一面求觉解。陆王的方法是:‘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先立乎其大者’。此派的方法是:先有深底觉解,然后用敬。”(P)

程颢-陆九渊-王阳明;

程颐-朱子;

“哲学以清楚底思,替代宗教的图画式底想。扫除宗教中底混乱与迷信,使人不借图画式底思想,而即可以知天。这是哲学的一个主要底任务。”(P)

形式地;

“大全是不可思议底,而大全的观念,则是在思议中底。”(P59)

“大全是不可思议,亦不可想象底。理及理世界是只可思议,不可想象底。”(P59)

道体;

“人的觉解,使他到某种境界;他的用敬,可使他常住于某种境界。”(P59)

“在天地境界或道德境界中底人,除求关于道德底事的理的知识外,亦更须求别方面底知识。”(P)

“用主敬代主静,是宋明道学的一个重要底进展。”(P)

第九章才命

“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称之为力,以与才与命相对。”(P)

“我们所谓命,是指人的一生的不期然而然底遭遇,是所谓运命之命。”(P)

“运指一人于一生中底一部分时间中的遭遇,命指一人于一生中底全部时间的遭遇。”(P60)

自然;功利;道德;天地;

自由——自由意志;不受命的限制;

“人在修养,学问,事功,无论何方面底大成就,都靠才,力,命三种因素的配合。”(P6)

第十章死生

不受死的威胁;

“人在精神上可以超死生。”(P64)

康德:道德与幸福;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不有意地不怕死,亦不有意地玩视生。”(P66)

冯友兰《新原人》札记(07-08-07:7:5)

来源:斯文未坠,新浪博客“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冯友兰

下一篇

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mourikogorou)半生缘(张爱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81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