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21考研教育学预测试题及解析二
1.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A
经验科学是“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B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其中,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包括:①教育活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②教育活动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中。③教育起源于动物将天赋的本能传给后代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题中所述的就是沛西·能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教育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B
我国当前的学制在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
A.成熟论
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D
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B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①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②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是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叫儿童适应眼前的生说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其首倡者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和杜威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③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给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社会的发展要求。④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题中所述的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就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的观点。
6.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C
中共中央在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部分指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的联合办学。”
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B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年和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8.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外观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B
①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其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想做什么”转变为“课程实际做了什么”。③外观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模式,它强调描述和判断两个主要的操作过程,不仅要看一个具体的课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要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④CIPP评价模式是用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它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改革服务。
9.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
A.发现教学模式
B.掌握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C
发现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重组和改造,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发展;掌握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鲁姆,强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它包括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测验-测验-矫正-再测验几个阶段;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论对范例教学组织环节提出了各种设想,其中施滕策尔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概括了其他范例教学论者所提出的各种设想。因此,范例教学模式的组织技术可以以他的基本设想为代表,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范例性地阐明“个”。②范例性地阐明“类”。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
10.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模式
C.教学目标
D.教学设计
D
①教学策略,通常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和师生关系互动的规范等。②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者范型。③教学目标是指在某一个阶段(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构,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④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1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戊
D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等在课堂生活中销声匿迹,并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在这一模式中,体谅既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关心。题目阐述的教例中,只有学生丁和戊是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
A.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
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即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义务所做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法规。②遵守学院管理制度。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⑤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