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二千年来,明明来自荀子的思想学说,为什

发布时间:2021/4/28 21:15:36   点击数: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荀子,但我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哲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思想家荀子《劝学》中的句子。

荀子,约公元前年—前年,又称荀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其弟子甚众,著名的有韩非、李斯等。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楚、燕、韩、赵、魏、齐、秦七国争雄最激烈的时代。当时的荀子,15岁便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留居了较长时间。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招贤纳士,学者云集,是齐国最繁荣的时期。

齐湣王末年,稷下学宫开始衰落。学者们纷纷离去,荀子这时也离开齐国来到楚国。

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等一批学者又返回稷下,成为了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后来在楚国为官,春申君死后被免官。之后一直著书立说,教学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一生不仅以好学闻名于世,而且以善于劝人为学,善为人师而名垂史册。他在长期的刻苦研究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这些经验如今保留在他的鸿篇巨著《荀子》一书中,该书内容详细,逻辑严密。

01

人性向恶说

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未肯定人性的善恶;

孟子主张“人性善”;

荀子则以“人性恶”的观点闻名。(人性自然属性向恶,不是人性本恶,人性社会属性向善)

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有好欲、逐利的本性,而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本性与儒家的辞让、忠信、礼义等善的价值观是对立的。

人类倘若顺从自己的天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他认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恶的。

换句话说,人性本身是不能产生美和善的,美和善只能产生于后天的的教化和努力。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人性也必须加以教养,因为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

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02

人性如何能善?

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

因为,每个人如果生来就是恶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个方面,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这是因为,人们要生活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

这是荀子所做的一个方面的论证,以解释道德上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奠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这里荀子指出了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做的天与人的区别。

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

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这方面的论证又与孟子的论证更其相似。

03

礼乐学说

礼制是《荀子》思想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荀子认为,所谓礼制,即上下、尊卑、贵贱有序的社会制度。在他看来,正因为人生而有欲,所以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去追逐,追逐永无止息,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这时就需要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矫正他们的天性,使其能够符合礼义的要求,进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就对礼制的理解而言,孔子、孟子、荀子这三位儒学大师的侧重点可以说各有不同。

孔子的重点是说明礼乐的本意;

孟子则着重说明礼乐的源头;

而荀子说礼制,则将侧重点放在阐明礼乐制度的实效上。实效即指要树立起有序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得以条理化。

人要满足欲望,要有礼予以调节。

但这无疑向法家思想跨越了一大步,如果礼无法调节呢,那只有用法来强制和约束,这正是韩非子的思想。

04

荀子之天道

荀子发言时,百家争鸣已近尾声。当时商鞅变法已过,孔子已死,荀子是儒学的总结。

争鸣是从墨子批儒批孔开始的,这是春秋与战国之间的事。但墨家学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并未能真正撼动儒家的根基。

墨家之后,儒家的主要对手是道家。

战国早期,有老子;

战国中期,有庄子。

孟子虽然与庄子同时,却批墨不批道。他既没跟庄子过招,也只字不提老子。

如果没有荀子,争鸣很可能就会不了了之。

荀子却要来进行总结。

事实上,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到战国晚期,荀子就代表儒家来讲天道。但和孔子、孟子所持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又有根本不同。

那荀子讲天道,跟道家一样吗?

有异有同。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天道说人道”;不同之处,则在于对天道的理解。

道家的理解,是“天道无为”;荀子的理解,则是“天道自为”。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里面的意思非常清楚: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以社会的集体意志或某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与天没有关系,是由政治造成的。

荀子说,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就没有冬季;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害怕遥远,就不再广阔。

那么,一个君子,难道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动了吗?当然也不会。

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道,就是规律;数,就是法则;体,就是标准。

也就是说,天有恒定的规律,地有恒定的法则,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也有恒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天、地、人,都自为。

所以荀子说人要善于学习,才可自为。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也许,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与其听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

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就可以改造并很好地利用自然界。

这当然很励志。

于是,它在后来便变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5

后世为什么不谈荀子的学说?

中国的制度和思想形成“礼表法里”,推荀子为代表。

正如谭嗣同所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荀子将“法”填入“礼”,才合适于一代帝王的统治术。

历来不肯明说,扬孔而隐荀。

明明来自荀子的思想、学说,为什么后来都不提荀子的名字呢?

一个重要的理由,历史上的理由:荀子去除了礼和法之间的绝然划分,同时也就去除了原本儒家和法家之间最清楚的区别。

孔子、孟子的思想绝对不可能和法家有所混同。

荀子的性恶论实质上将礼往法的方向推了一大步,也就使自己的立场朝向当时日益壮大的法家靠近了一大步。

荀子的学生,有两个最著名:李斯、韩非,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发挥了极大作用,后来做了秦始皇的丞相,始皇最后于公元前年以武力统一了中国。这两位君臣一起致力于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思想的统一,这个运动的顶点就是公元前年的“焚书坑儒”。

另一位学生韩非,成为法家的领袖人物,为这次政治的、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的辩护。

李斯、韩非都不是儒家,都和儒家沾不上一点关系,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法家。

从秦王政到秦始皇,从秦国到秦朝,荀子的声望、地位一直很高。

但也因为如此,到了秦灭亡之后,荀子的声望、地位也就随着秦及法家,快速崩落。

到汉武帝时汉朝建立起自身的帝国统治法则,那是一套名为儒术实质上掺杂了许多阴阳概念的天人感应论,但既然名义上独尊儒术,那当然还是把孔子抬了出来。

孔子一时间几乎都被神化了,然而相对地,曾经和秦朝、和法家有过密切关系的荀子,在这种气氛下就不可能沾边得到什么好名声、好地位。

汉朝以来,虽然荀子思想影响极大极深,却因为和法家的历史纠缠,使得他无法在儒家传统中得到太多的肯定。

荀子的影响作用和名声地位之间,一直有着很大的落差。

-----------------------------End------------------------------

欢迎各位对历史、文化、哲学类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投稿!

投稿邮箱:cuican_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37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