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从商鞅到李斯,法家思想的入世国信评论
近日各个视频网站都在放一部热播剧《大秦赋》,有人大声赞好,有人气愤骂娘:袁腾飞说《大秦赋》还不如“大情妇”呢!甚至还有人大骂:只要你还为南京大屠杀哀愤,就不该为《大秦赋》叫好!大赞的人认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大场面、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修直道、建长城.......。大骂的人认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就是六国军民被“虎狼之秦”屠戮的尸山血海史。
秦朝为什么能大一统,却又二世而亡?中国历史上“久合必分,分久必合”为什么不像欧洲那样变成多个城邦小国?背后的推手是法家思想的入世。中国分合合分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法家思想盛衰史的演绎。法家思想影响了我国几千年至今,而且还会继续。
《大秦赋》剧照
秦朝从商鞅变法,秦国一举成为中国战国时期超级大国后,在战国末年,李斯为千古一相。大秦帝国由此拉开序幕。法家思想促使千古第一帝国由散成聚。
从秦孝公时期,商鞅作为变法主导人,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重农抑商,重视法制。商鞅的司法思想最大特点就是“严刑”,严刑的实质在于轻罪重罚,利用刑罚的暴力性和威慑性来树立司法的权威,以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因此可以说,重刑主义指向的是一种司法严酷主义。
商鞅人物漫画(图源网络)
根据商鞅的政治逻辑,统治者只有信奉重刑主义,坚持轻罪重罚,天下自可大治。轻罪重罚,百姓就不敢犯轻罪,既然不敢犯轻罪,重罪就更不敢犯了。最终,刑罚就可弃之不用。商鞅司法思想反对“赦宥”。基于“刑重而必得”的立场,商鞅不但强调重刑,还强调“必得”即犯罪必须受到严厉惩罚,因此商鞅明确反对赦宥,认为赦宥会破坏法制。他说:“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不搞赦宥,则犯罪者不会滋生侥幸心理,因而也就不敢以身试法。
在商鞅变法中的法家思想是“明法行令”,法律条文高于一切。而反观李斯对于法家思想的发扬、自身的发展,则是一则更加励志的逆袭剧本。法家思想在李斯的手里成为了帝王们手中的利剑,刺向记录历史的戈壁,也最终刺向了李斯自己。
《大秦赋》李斯人物海报
李斯从看守粮仓的小吏一步步走到咸阳,为梦想而冒险,为命运而争斗,最终从一介贫贱布衣,跃升为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并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总结来说,他做到了以下三点:
1、热爱学习,永远在进步
李斯先后师从儒家荀子等,与韩非子做同学。他认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尽管手中金箔不多,却愿意为学习而付出所有。
2、为梦想坚持不懈的努力
李斯到咸阳闯荡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在规划好咸阳的仕途计划后,突遇秦庄襄王嬴异人一命呜呼,秦国朝局动荡不安,将李斯的计划全盘打乱。在而后成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被人打压,郁郁不得志。李斯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沉淀自己的同时,找机会崭露头角。让吕不韦认识了这个有才气、傲气、勇气的年轻人。并为李斯而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走出舒适圈,抓住时机
李斯在闯荡咸阳之前,是一个看管粮仓的官吏,在他的家乡也是一个“公务员”。舒适安逸却看不到尽头的日子,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人物漫画(图源网络)
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虽然前路经历了很多坎坷,最后的李斯也没有得到所谓的“善终”。但是他对政治格局的看法,对法家思想的发扬,对当时的秦帝国和此后两千多年的法律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李斯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之一、作为秦帝国的“千古一相”都值得令人啧啧称奇。
李斯对法家思想运用到法律发展上是与商鞅变法的观点大相径庭。李斯善于法治,商鞅善于法制。二者都主张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但是二者所在的时期不同,因此主张的思想也有所出入。
对于李斯,他所在的时代,秦国刚刚结束割据征战,实现统一和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与军事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李斯的法律思想对实现中国统一,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郡县制和法令统一的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斯推崇法治与刑罚。李斯的法律思想无不体现在其政治活动和实践中,是法家思想最坚定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李斯作为秦朝最高的司法长官,始终贯穿着其以法治国的思想。李斯除了设置专门的狱吏外,还建立了学法令制度,作为考核百官的重要举措。李斯非常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强调要以吏为师。
李斯人物漫画(图源网络)
李斯在《焚书奏》中提出了在当前国家法令统一的情况下,可以让百姓当家,发展农工商业。这就突破了过去商鞅提出的重农抑商思想,对解放当时的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李斯进谏和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贡献,并结合其多年的生活及仕途经历而形成的,李斯深刻体会到有效地治理国家不但要发展经济和文化,更需要政令的畅通和法律的遵守。
当然法家思想风头无两就容易出现其极大弊端:酷刑峻法、逼迫过度,导致混乱,社会造反。最典型的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
秦朝焚书坑儒
公元前年,强大秦军大败匈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百官,以示庆祝。一臣周青臣大发感概:原来秦国面积很小,陛下雄才伟略,才天下归一,万众臣服。陛下不但打天下,更善于治天下,最为英明的就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了。众臣附和之际,一直主张效法古代实行分封制的博士淳于越豁地反对:齐国原来田常叛乱,就是靠分封各地的功臣弟子和宗室平定的,商周二代传承千年之久也是靠各国诸侯辅佐的结果。不按古制治国,是不可能长久的。淳的话大煞风景,欢腾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秦始皇心中非常不快,看一眼李斯,对群臣说:那好,再议一议,议定后,不许再有人说三道四了。
李斯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我同学韩非说“时移则世易,世易则备变”,古今不同,制度亦当不同。博士淳于越所言谬矣!有些人就是读死书,以为只有上古好,殊不知现在到了圣朝实行郡县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才是最好的制度。群臣七嘴八舌附和。李斯继续提议:以后应该让读书人明白些事理,而不是读死书,除了秦国的历史书之外,其他国的史书还有诸子百家的书应该全部烧掉。
第二天,秦始皇下达“焚书令”,除了秦国史书之外,医药卜筮书不烧,《诗》、《书》百家语由除博士官保存外,其余一律焚烧。焚书第二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侯生与卢生带着从秦始皇那骗来的钱财跑掉了,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严查,御史严讯诸生,诸生互相告发,犯禁者达余人,都被秦始皇下令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最出名的焚书坑儒。
总结
请输入
李斯和商鞅对于法律和法家思想最大不同在于,相较于商鞅,李斯懂“法”更加懂得帝王为君之道。将法制贯之以帝王,成为了后代王朝政体建立的典范。李斯的法律思想抛弃了历史的“德治”、“人治”、“礼治”思想,其以积极和入世的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力主变法来建立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新秩序,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这都是李斯法律思想的重要主张,法家思想从此被贯彻影响几千年至今。法家两大代表人物商鞅、李斯在历史政治舞台上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尾”,这也是法家思想双刃剑的一种表现。
律师介绍
翁作熙律师
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国信信扬党委书记、业务委员会主任
专业领域:刑事辩护、重大民商事诉讼、资产追收和法律顾问等
司法部部级文明律师事务所
广州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