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黄凤祝I艺术现象I第二章中国古代

发布时间:2021/5/2 21:27:23   点击数:

第一哲学

黄凤祝I艺术现象I第一章:美的现象——概论

黄凤祝I艺术现象I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

1.无害为美与德行之美

伍举,楚国大夫,是伍子胥(?~公元前)的祖父。楚灵王三年(前)。他出使晋,请诸侯与楚会盟。会盟后,他劝诫楚灵王处事该慎重勿骄,他以敢于直谏而著称于楚国。由此推论,伍举年龄应大于孔子。与老子相近。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卒于年,而孔子生于公元前-卒于公元年。

在《国语》楚语上,“伍举论台美而楚殆”章节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先秦美学理论的基础。伍举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美学的论述。伍举把德等同于美。美不在于大,而在于无害。比如在建筑方面,建造奢侈高壮的宫殿楼台,消费大量的木料,花费国家的财库,动用官员和民工,妨害国家正常的运转。这是有害,都不能作为观赏美德的准则。

伍举反对“目观之美”,即感官享受之美。他主张“无害为美”,即德行之美。他认为只有美德才是美。把建筑的宏伟高大用以评价事物的美观,就如用乐器和乐队的数量来衡量音乐的音色。人们不能以壮大的场面,华丽的物品和淫乱的姿色作为观赏的基础,来评价美。因为目可以观看的不是真实的美,只有无害于社会和百姓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美。他的美学是以善,即道德美为美学的本体。把真善美合成一体。伍举对楚灵王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1]

他对美的界定:不单是眼睛可见到的美,就是美。美必需对高层、对下属,对外界、对内部、对小童、对大人、对远处、对近邻都不会妨害,才能称之为美。如果营建的宫殿,虽是眼可见之美,然却是耗费财物、剥削百姓,使国家贫乏、百姓贫困,自己富有。这能算作美吗?简单地说,伍举认为,可见的美并不一定是无害的。只有证实事物的无害性,这事物才能归纳为美德范畴。

奢侈不属于美的范畴。楚灵王是先秦历史上极为奢侈的君王。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章华宫和造章华台(位于今湖北潜江县西南)。该台华丽无比,楚灵王甚为得意。在楚灵王眼里,这一宫一台是天下无双的建筑,是他享受的乐园,他感到美不胜收。有一天,楚灵王邀请大夫伍举,一起登上章华台览胜。楚灵王连声赞叹:章华台可真华美!可是伍举却说:他不知它的美何在。

伍举从这外观的美,看到背后的丑。他说:“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他认为,这是一个劳民伤财工程,弄得怨声载道,怎能感受他的美呢?伍举体会到美德主观性。在灵王来说是美。对百姓来说这是一种丑恶。

所以伍举极力反对灵王大兴土木,修建章华台(位于今湖北潜江县西南),。他对楚灵王说:“一个国家修建广场,是为了军事上训练军队的需要。建筑高台是用来观察天象。尽管国家需要这些建设,但得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不占用百姓的田土;二是建设经费不能超越国家的财政能力;三是工程的用工,不得妨碍到官府运作和损害到国家的资源;四是不能影响到百姓的耕种收获。所以凡是国家建设,都得有利于社会和百姓,这样才不会招惹民怨,百姓才会感戴颂扬。国家财政负担也不会有所匮乏”。

简而言之:伍举认为,国君任用有才德的人,使人民安居乐业才是美,才是明智之举和舒畅的事情。而不是以建造高大的宫殿、雕刻各种装饰为美。伍举认为对百姓无害处的事物才可称之为美。

2.美的感受与女色之美

古代有人认为美的感受是来自女色之美,也有人认为美是来自食欲的满足。其实美可来自美色,也可来自食物。然而这种美,指的是自然之美,而非道德之美或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不止可以在女色和食欲这两种个层面上界定。食欲大都是从味觉视觉和嗅觉来界定,而美色可以用视觉和触觉来界定,也可来自官能的自然感觉。

来自味觉感官、性欲感觉或视觉感官的美,是从现实生存和继续生存的角度来考虑美感,即认为“食色性也”,符合人的直觉需要,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就是美。这种美学观点不是从理念出发。从精神的层面来说,美只能是理念(即自我意识)的感受。食色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是注重客观性的满足,而获得的美感主要是一种物质性的美感。对这种美感来说,道德性美感和理念性美感是次要的。物质性的美感是从肉体的快感引申出来的感觉。物质性的美感着重肉体上主观性的满足,这种美感不一定能够满足理念上自我意识的感受,如艺术美或道德美。

孔子曾经对美做出两个层次的界定:好色的美和好德的美。好色的美就是我们上面指出的,感官之美。而好德之美则是理念之美。这种界定与伍举的界定相符合:即物质性的“可观之美”与精神性的“无害之美”(德性之美)。庄子主张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见:《庄子》山木,杨朱。《庄子》充德符。)与孔子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家言》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人不能单独以外观来评价事物,事物的本质需要从内在去理解。对审美,即对美的判断不能单单依靠本能感受,而是应该更进一层次,从精神理念去理解美的本质与崇高。以下章节我将从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来探讨中国美的概念。

3.说文解字与美学

许慎(公元58-年)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许慎于公元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历经21年著成,归纳出了汉字个部首。

根据年湖北省荆门市的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的先秦著作中有两部道家典籍:《老子》和《太一生水》[2]。根据考古人员的推断,该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四世纪中叶[3]),约公元前年。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于公元年成书,则距离《郭店楚简老子》成书的时间(公元前年)相差约年。在四百多年中,文字经历的一定的演变,所以在《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媺(美)和《说文解字》中的美有极大的差异。

在《郭店楚简老子》中美就有两个形态:和。是它们的简体字。后来演变为媺(媺)字[4]。在《说文解字》中美的另一形态是“媄”字。“媄”的古字可能是,从媺字演化来的。从人从攴[5],音wei,义微小。许慎把训为人。可分解为:山一几。山为发形,一几为大,为人。山一几为长、为发,如以女代攴成为媄字。女长为媄(美),:妆扮后的妇女是美的象征。所以美是由发型山和人组成,而不是羊大组成。

马叙伦在《说文解字六书注疏》指出:“徐铉谓羊大则美,亦附会耳。伦谓美字盖从大、从芈。芈声(mi)。芈音微纽,故美音无鄙切。《周礼》美恶字皆作媺,本书(指《说文解字》):媄,色好也。是媺为媄之转注异体,媄转注为媺(wei)。媺,从女、(微wei)声,亦可证美从芈得声也。芈、芉(羊)形近,故訥为羊;或羊古音本如芈,故美之得声,当入大部。盖媄之切文,从大犹从女也。”[6]。

马叙伦认为:美为媄的初文,而美字本来是从大、音芈”,由于芈与羊字形体相近,芈因而讹变为羊,而羊的古音为芈。这说明了美和媄的古音来自芈(mi)。所以,美应当归为形声字。

媺音美(mei)。芈和羋音为mi,为羊叫之声。媺音和羋(芈)相近。美:媄,从大声芈(mi)。作为媄、媺解,为形声字[7]。《说文解字》:“媄,色好也,从女从美”。颜色美好[8])。因此美字被误解为羊大。(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食也。美与善同意”[9]。段玉裁注段注:“羊大则肥美”(同上)。

丵(zhuo):“叢生艸也。象丵嶽相竝出也。凡丵之屬皆从丵。讀若浞。士角切”[10]。《說文》媄,色美也。《六書故》媺又作媄,音義同。

在《周礼》中已见“媺”字。《冬官考工记》“辀人为辀”条云:“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11]这里的“媺”正是可以解为“完美”的。羋芈(mi)哶(mie)羋(mi),羊鳴也。从羊,象聲气上出。與牟同意。緜婢切。

如美字不是从羊大,则美将不是味觉的引申,而是女色的引申。那笠原仲二认为中国最原始的审美意识是源自味觉甘美的感受[12]的理论,将是错误的判断。

先秦儒家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即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欲望的满足,产生美感。这两种美感都与舒畅愉悦的感觉有关。美在这被界定为舒适愉悦的感觉。《礼记·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13]。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主要欲望所在。孔子则感叹息说:“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14]。好色指的是对物质财富和美色的爱好。也就是说,人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后,才会去考虑道德问题。

孔子曰:“我待贾者也“[15]。孔子很现实地追求赏识美玉。美玉的功能是待赏识它的人。《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16]。孟子对告子有关“食色性也”这观点是不是同意?(此处没看懂)

美可以作为一种现象,也可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美在自然的展示是一种现象。美在意识中则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内在观念,一种意识形态。自然现象由自然给出,被自然规律所规范。意识形态的美则被主观意识所规范,其本体是意识。环境因素给出的因素,得服从(主观)意识给出的安排。意识的美是一种感觉,没有普遍的规律可提供对美的解释。人内在的意识美,不会像自然现象一样,自动地对外显示。意识的美储存在内心,他者不可感知。当人通过语言,艺术或文学创作,把内在的美感情怀寄托在媒介上,成为一种人为的现象,他者才可感知。而自然美(的现象)是一种外在事物的显示。出现时,任何正常的主体无需通过其它媒介,在场的人都可以感知。

4.中国美学的起点

中国美学的起点为何?中国哲学的起点,就是中国美学的起点。中国的哲学何时开?这个问题时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孔子(公元前-年)是中国哲学的起点,有的认为:老子(公元前-年)是中国哲学的开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17]有关中国哲学家是从孔子开始写起。第二章的第一节写的是孔子,第二节写墨子,第三节写孟子,第四节写老子,第五节写庄子。然后是孙子和荀子。

梁启超认为《老子》成书的年代是在战国末期。冯友兰认为《老子》是在《墨子》(墨子,公元前-年)和《孟子》(孟子,公元前-年)之后。顾颉刚和钱穆认为《老子》后与《庄子》一书。郭沫若在《青铜时代》指出老子即老聃,比孔子年长,《老子》一书是老聃的语录,是由其弟子笔录传世。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和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同意郭沫若有关《老子》的论断。任继愈认为老子出生大约在公元前年,约死于公元前年。詹剑峰则肯定《老子》一书,是老子本人手笔。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种帛书《老子》。甲本不避刘邦讳,乙本仅避刘邦名讳(hui),由此可推断老子在西汉前已流传。

另根据年湖北省荆门市的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的先秦著作中有两部道家典籍:《老子》和《太一生水》[18]。根据考古人员的推断,该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四世纪中叶[19],约公元前年。这就推翻《老子》成书在《墨子》《庄子》和《孟子》之后的论断。

在《韩非子》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解释《老子》。并明确指出“孔子学于老聃”。《庄子》一书中有大量引用《老子》的话。当然,这些引文有可能是后人加上。这种假设在没有发现郭店楚简《老子》之前,可用来质疑《老子》成书在《庄子》之后,但在郭店楚简《老子》出土后,《老子》成书后于《庄子》就无法成立[20]。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论语》是孔子的语录。杨伯峻认为,《论语》的编定者是曾子的学生,着笔当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即年(孔子卒年)至年(子思卒年)间[21]。假设《老子》是老聃的语录。根据其两人的出生推断,老子先于孔子出生。老子思想必然早于孔子。由此中国的美学思想,就可假设是从老子开始。

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了三个版本。丙本的文句与马王堆的《帛书老子》以及通行本接近。陈鼓应认为竹简甲本文意接近《老子》祖本,它抄写年代距离老聃逝世可能仅百余年。《竹简老子》的出土打破了老子晚出的论断[22]。

5.道家美学:老子

老子的美学是一种反美学(反对感性美学)的朴学。老子把“外表面的美”称为美。把“实质的美”称为:朴。老子说:“信言不美,实在质也。美言不信,本在朴也。善者不辩,辩者不善”[23]。真实可信的语言,不是华丽的语言。过于华丽的语言会流于不真实。从这章节中,可以体会到老子有关美的定义:可信不华丽,真实而质朴的事物才是美的东西。

老子认为:美,不是人人公认,人人看得见的。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自然已足,为则败也。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智慧自备,为则伪也。功成而弗居。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24]

王弼对老子的主张进一步解释说:“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按照王弼注来解释。美是一种心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予人乐趣,人乐于接近这种感觉。老子同时指出,美的对立面是恶。恶也是一种心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予人恶感,人人都想远离这种感觉。在这老子没提到美的另一对立面:丑。而用恶作为美的对立面。接着他提出善来。善的对立面为不善。为何他不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已,即用反句不美作为美的对立面?观上下文,也许可得出结论:老子在这把善与美等同,用不善来界定恶。

在讲喜怒时,即作感性判断时人用美恶。在作价值判断时,即理性推论讲人行为是非时,人们用善来判断。在老子,美是感性的判断,善则是理性的推论。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喜怒是人的感性感受,是非是人的理性感受。人的感性是直接从事物的表观,即形式获得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未经思想较量而给出的直观感觉。理性则在获取事物的外观后,与内在经验作出比较后给出的一种主观的评价。

善作为高层次的美,是由于其从感性直观通过意识的重新判断后给出的价值理念。这种非自然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自然在老子是道、是朴、是真实。在老子真和善的统一体才是美。单纯的形式美,不是美。就如上文《老子》给出的概念,我们可对美作出这样的理解:不是一般人用喜好给出的东西就可称之为美。用个人喜好给出的美,必然成为丑恶的东西。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25]

《郭店竹简老子》中的美写作:。《说文解字》训作:(wei,微之初文)。眇也。从人从攴(po)。译文:微小[26]。长为发字之最初文,发既细小矣,攴之则断,而更为微也[27]。另解:物之初生,尚微。初生之物,有活力。活力的显示即为美。把微等同于美,即将活力等同于美。

在《周礼》中已见“媺”字。《冬官考工记》“辀人为辀”条云:“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28]

美:像人头顶上有妆饰物之形,似为会意字[29]。在这美不是羊大的象征,而是妇女头顶上有妆饰物之形象。美在这等同长(即发型妆饰)。山一几:山为发形,一几为大,为人。山一几为长、为发。如以女代攴。长女为美:妆扮后的妇女是美的象征。唯與呵,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30]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之,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位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31]

美善在《说文解字》中的考证是同源。美从羊从大,善从羊从口。《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美同意”[32]。吉言为善。义与美均从羊,羊、祥也,故此三字同意义[33]。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食也。美与善同意”[34]。段注:“羊大则肥美”[35]。美:媄,从大声芈(mi)。作为媄、媺解,为形声字。[36]《说文解字》:“媄,色好也,从女从美”。颜色美好[37]。

善和美在传统中经常等同。而善与膳等同时,变成可口的食物是美。这种对美的界定,是非常感性的。美意识的形成:用膳食和善德给出美德定义,是以用和功能来界定美。美的意识成为对用的感受。笠原仲二认为:中国最原始的审美意识是源自味觉甘美的感受[38]。我觉得笠原仲二的判断是错误的。他片面地理解中国典籍的内在含义。

《淮南子直解》卷12,道应训: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智者不言,言者不知也[39])。《老子》第二章第一话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40]。第二章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1]。

老子用两章的内涵为美和道给出了一个界定:美和道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美和道是非真实的美或道。同时老子把道美和善等同起来。在老子看来,万物真实的本体是道,老子把道和真等同。

如果将美代替道字,植入《老子》第一章第一句,我们得到的是:“美可美非常美”,即美不可言说,可言说的就不是美。美是道、是善、是真、是不可言说。如此名美,美则非常美。可名的美,是非常美(即永久的美,真实的美),所以老之认为,不是真实正的美,是不美、是不善,即恶也,故《老子道德经》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参考文献

《国语》、楚语上,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陆德明释,世界书局,台北,

《周礼.冬官考工记》

《礼记·礼运篇》

《论语》、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北京

《孟子》、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香港,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注疏七》,卷24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北京:中华书局,

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美德意识》,杨若薇译,三联书店,北京

《郭店竹简老子》

[1]《国语》楚语上,伍举论台美而楚殆,页

[2]郭店楚简《老子》校读,彭浩校编,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页

[3]同上,3页

[4]丁原植,《郭店楚简老子释析与研究》,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台北,页

[5]〈说文解字今释〉页

[6]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注疏二,卷7,页

[7]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注疏二,卷7,根据科学出版社年影印本发行,上海书店上海,页/总页

[8]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注疏七,卷24,27页

[9]说文解字今释,页

[10]说文解字今释,页

[11]考工记注释,68页。考工记图说,戴吾三编,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36页

[12]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美德意识,杨若薇译,三联书店,北京,8页

[13]礼记礼运九,上海古籍出版社,,页

[14]论语、子罕、9.18,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北京,第93页

[15]论语、子罕、9.13,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北京,第91页

[16]孟子、告子上11.4,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香港,,第页

[1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北京

[18]郭店楚简《老子》校读,彭浩校编,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页

[19]同上,3页

[20]任继愈认为庄子出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与孟子同时代。郭店楚简《老子》证明了在庄子出生时,《老子》一书早已流行。

[2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北京,29-30页

[2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北京,,5页

[23]《老子》第81章。王弼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

[24]《老子》第81章

[25]郭店竹简老子

[26]见:说文解字今释,第页

[27]见:说文解字今释,第页

[28]考工记注释,68页。

[29]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北京:中华书局,,页美。见:乙

[30]郭店竹简老子

[31]郭店竹简老子

[32]说文解字今释,页

[33]说文解字今释,页

[34]说文解字今释,页

[35]同上

[36]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注疏二,卷7,根据科学出版社年影印本发行,上海书店上海,页/总页

[37]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注疏七,卷24,27页

[38]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美德意识,杨若薇译,三联书店,北京,8页

[39]《淮南子直解》,刘康德撰,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第页

[40]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陆德明释,世界书局,台北,,第1页

[4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陆德明释,世界书局,台北,,第1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38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