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告别米尔斯海默,中国引领世界走出铁笼子

发布时间:2021/5/12 15:47:10   点击数:
李从悠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71426.html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子思

时政观察者

近日,观察者网专访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创始人米尔斯海默教授,看得出来,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米尔斯海默教授可以说是重申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没有动摇和妥协。  首先要感谢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安排出时间以视频的方式与观察者网的编辑Kris进行了坦诚和深入的对谈,让中国的读者更加明白了米氏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他对中美关系的分析和预测。这在当前很有用。  第二,在访谈过程中使用了十分通俗的语言和非常直接的表达方式,没有故作深奥或绕圈子,让观察者网的视频观众和文字读者们不仅了解了米氏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也顺带了解了产生这一理论的思维方式,客观效果上为大家节省了很多时间。

  

  

观察者网连线米尔斯海默  第三,由于面向中国读者而且重点针对当前热度极高的中美关系,米氏不由自主地将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推向了一个不留余地的极端,相当于是其理论的一个“极简表达”和“终极应用”。这也很有用,这让批评者只需要针对他的访谈中那些极端化、极简化的表述进行质疑,不需要再从《大国政治的悲剧》、《大幻想》等著作中做太多的引述来呈现其理论概貌了。不过我还是要说一说我的一些质疑和批评。  米氏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西方学界的分类方法上,属于当代流行的诸多国际关系理论中之一种。按《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的分法,这个领域的理论流派可分为九种,即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新自由主义、英国学派、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强调范式间对话优势的折中主义。(ChristianReus-Smit,DuncanSnidal,)  在这其中,现实主义属于一个“主流”理论,影响很大而且促成了其他理论的自我界定。其特点在于:虽然包含了很多分支,诸如均势理论、安全困境理论、进攻-防御平衡理论以及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等等,但都有着同一种哲学立场和思想方法,其共性很容易被辨识出来。  现实主义的共性可以归纳为四点:群体结构、无政府状态、自利动机、权力行为。也就是说,无论现实主义各流派之间观点如何不同,它们在这四点上总是差不多的——说到国际体系,总是将其视为一群国家的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集合,而且整体处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中;说到国家,总是假定其具有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且一定是通过权力达到追逐利益的目的。

  

按此标准,米尔斯海默当然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从这次访谈中摘出几句话即可证明:

    在多极化世界里,所有大国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以现实主义指导行为,开展强权政治。      我是个结构主义者,我最基本的观点是国际体系的结构就像是铁笼子,它逼迫各国做出这些行为。      在一个不存在更高权威的体系里,也就是无政府状态,各国无从确凿地了解彼此的意图,而各国都有进攻能力,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最好是成为地区霸主……      国际政治特别是中美竞争,基本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氏的现实主义立场不仅典型,而且极为坚定,不留余地。在访谈中,他实际上拒绝了针对现实主义的任何修正,关于中国是否是个民族国家,他说:

  

    

如果你想在现代国际体系里生存,你最好是个民族国家,最好是个强悍的民族国家。中国没有及时走上这条路,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结果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今天的中国是现代民族国家,多年来我所认识的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今天的中国是个现代民族国家,这对中国来说是件大好事,我认为中国应该尽力确保自己一直是强大的、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用行动确保自己比其他民族国家更加强大。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我认为这符合中国的利益。    关于中国是否是个例外,比如说是一个文明或文明型国家,他说:

  

    

难道你觉得中国这个国家在消失,在崩溃?难道你觉得美国这个国家在消失?日本在消失?看看这个世界吧,我看不到任何证据表明国家正在消失。它们消失了谁来接班?如果不是国家,那么应该由谁来主导世界各民族的政治活动?答案是没有其他替代方案,民族国家将继续存在。  

  关于“公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治设想,他说:

  

    

这些想法不会付诸实践,这不是世界运行的方式。我们生活的世界围绕着不同民族运行,不存在什么人类整体。这种关于全球文明、全球社会、世界国家的想法,完全脱离了现实。  

  这真的很极端。理论家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这种带绝对性的辩护并不明智,因为所谓理论,无非是一种自由虚构,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都是可以证伪的,世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不容置疑的理论。一个享有盛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不能对理论的虚构本质有所认识,固守在一个只是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简化理论模型当中,很难令人信服。现实主义理论的先天不足  在关于现实主义的认知中,有一个流行的二元对偶,即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其含义是:人类社会中的政治行为,既包括善意的意愿和动机,也包括恶意的威胁和惩罚。如果认为一种秩序的建立更多地取决于前者,就是理想主义,如果认为更多地取决于后者,就是现实主义。  这个二元范式看起来很对称,理论上也工整,但在应用上却似乎从未成功过。著名的例子是亨利?基辛格坚持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想的二元对立解释20世纪美国的独特外交政策风格。  根据他的解释,现实主义就是一种冷静的、以国家利益为指针、寻求大国均势以确保国际和平的指导思想,而理想主义则是一种幼稚的、以道义原则为指针、通过集体安全以确保和平的指导思想。  基辛格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大师,因为他坚持认为只有现实主义才是通往成功外交政策的根本保证,而理想主义只会导致错误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外交悲剧。例如他认为在他担任国务卿的尼克松政府时期,其政策就是“建立在对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利益的现实评估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利益形成我们的义务,而不是相反。”(Henry.Kissinger,)  但在他试图解释理想主义政策的失败时,却陷入了自相矛盾,他认为“二十世纪许多最佳的外交行动,可以追本溯源到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例如,马歇尔计划、勇敢承诺遏制共产主义、保卫西欧的自由,甚至命运曲折的国际联盟,以及日后取代国联的联合国等等都是。”(Henry.Kissinger,)

  

  

被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大师的基辛格  他的这种牵强附会的二元论解释,招致了一些严厉的批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种简化且生硬的理论框架导致了对国际关系史的曲解。  与米尔斯海默的问题一样,基辛格的问题也在于并未很好地认识到西学传统中的这个现实主义在思想上的先天不足和固有缺陷。  做个假设,如果西方学界并未发展出目前流行的这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那么中国学界有无可能从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发展出类似的国际关系理论呢?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近代西方的列国争霸时期差不多一样长,历史材料也足够多,中国学者有无可能从中归纳出一套规范化的理论模型呢?例如将春秋列国抽象成一个群体结构,将周天子的衰落定义为该结构的无政府状态,将各国的争霸故事按照自利动机与权力行为的规范化理论进行描述?  可以认为这不太可能,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这种表面上很科学、很学术、很理论化但实质上带有严重先天缺陷的思维方式。  具体说来,按中国人的传统,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都是人之事,遵循人之道,如《荀子?儒效》篇曰:“道,仁之隆也。……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如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中国人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密不可分,不大会构造某种抽掉了人事和人生的、纯粹“物化”的社会理论。  西学传统却不是这样,自亚里士多德开始,长期偏执于形而上学,将人类社会混同于自然界,将天之道、地之道置于人之道之前,总想要通过将人“物化”找出一种统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单一规范。而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大发展,牛顿发现的定律犹如上帝投下的光亮,令一切豁然开朗(Natureandnatureslawslayhidinnight;Godsaid"LetNewtonbe"andallwaslight.),让西学中对“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追问更加执着,如康德的问题:研究和衡量理性的那种先天地认识的能力。  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很多“科学理论”都是这一形而上学传统的产物,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社会问题中把其中活生生的人抽掉,尽可能地将问题还原为物理学和数学,应用数理逻辑进行理论概括和描述,再返回到现实问题中给出解释和预测。  不幸的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各个流派,也都在这一形而上学传统当中,而且就像米尔斯海默在访谈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决不动摇,结论决不修正,非如此就不是现实主义。  也不能说这种思维方式完全没道理,将社会科学问题自然科学化,相当于是打开了一座理论工具宝库,只要对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0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