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

发布时间:2021/5/12 15:47:11   点击数:

历史君说

没有水分

都是干货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点1:早期政治制度

一、历史结论

①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亲族是的主体,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宗法制保障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同时也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体现了血缘性和等级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于权力的“分配”;宗法制重于权力的“继承”。

④分封制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宗法观念对中华文化有重要影响

二、总结整合

①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②特点:分封制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宗法制体现贵族内部的权位分配

③关系:宗法制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内核

考点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历史结论

①秦始皇创了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②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③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二、总结整合

①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②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

③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历史结论

①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牵制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从汉到元,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一省两院制的发展,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③科举制把读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民素质。

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⑤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强化专制统治的手段。

⑥历代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为基本准则,体现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

二、总结整合

①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一省两院制

②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③两个趋向:皇权加强,相权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加强。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历史结论

①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③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专题二:近代民族危机和军民斗争

考点1:民族危机

一、历史结论

①鸦片战争是英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寻找资本投资场所。

④八国联军发动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

二、总结整合

①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②三大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③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

④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考点2:抗日战争

一、历史结论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请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请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汉武帝肯定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起用很多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五经”为教科书。

考点3:宋明理学

一、历史结论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②“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

③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请   

“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

考点1: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历史结论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③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总结整合

智者学派①条件:民主政治发展。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③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

苏格拉底①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②评价: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2:文艺复兴

一、历史结论

①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

③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二、总结整合

①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影响:解放了思想,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考点3:宗教改革

一、历史结论

①马丁·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②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二、总结整合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4:启蒙运动

一、历史结论

①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0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