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中国思想史中隐藏一条荀学路线,可成就一部荀学思想史。
《荀子墓》二首,分别是明代临沂人李烨与清代大理人师范所写。
荀子墓
(明)李烨
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
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露。
卧烟露兮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
荀子墓
(清)师范
古墓依稀寄野塍,半天晴雪北兰陵。
扬前管后俱无忝,荀孟何妨亦并称。
来源:百度百科、百度图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