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发布时间:2021/6/22 2:34:48   点击数:
图片为框架,内容为填充,语音为理解助力考研,串儿起知识点!

(八)法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教育的形成,主要源于“理官”(负责司法的官员)的司法实践,最早对法家实践进行理论化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学生李悝(kui),他写了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法经》。

李悝的学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主张,法家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形成。之后,韩非成为法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1.倡导“耕战”的学派

①李悝在经济上提出“尽地力之教”,重农成为法家的一贯的思想;

②商鞅先后实行两次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众多方面,如建立法制,奖励军功,鼓励垦荒等;

③后来韩非倡导“耕战”,先秦法家的思想正是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

2.“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的教育思想源于荀子的“性恶论”中的“人性利己说”。法家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为己”“利己”的,具体表现为:趋利避害,喜利避害,好逸恶(wu)劳。因此,法家主张法制教育。

3.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法家主张“禁诗书”,强调教育内容“依法为教”,法家认为,养士之风以及学术自由是极大的错误,各家学派的存在使社会的思想混乱,影响社会安定。而依法为教是法家思想的一个基本概括,他要求对社会实行普遍的法制教育,使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法令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4.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私学的存在只会导致思想的纷乱,不利于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为了统一天下,必须要求思想的统一和君主权利的高度集中。

禁止私学后,法家主张选择知法的官吏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官吏,负责对全体人民进行法制教育,韩非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

(九)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战国后期,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诸多篇章,其中,就教育理论阐发的与其历史影响而言,当推《大学》《中庸》《学记》《乐记》等篇。

1.《大学》

《大学》是《礼记》里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其作者为曾子,基本内容如下:

①教育目标方面,《大学》提出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②教育步骤方面,《大学》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核心,前四条是修身的过程,后四条体现修身的成果。

2.《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基本内容如下:

①在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方面,《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即修道,教育作用是“率性”即天赋的道德;

②在学习过程方面,《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问、思、辩、行的学习过程;

③在学习途径方面,《中庸》提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即通过对内部世界的探索来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被称之为“性”,而通过外部世界的探索来达到对内部世界的认识被称之为“教”。

3.《学记》

《学记》是一篇教育专著,着眼于论述教育的实施,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价值,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在教育功能方面,《学记》以性善论和德治论为基础提出教育的社会作用,即“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此外,在教育对个人发展作用方面,《学记》提出:“玉不琢,不成器”。

②在教育制度方面,《中庸》提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提倡按照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

③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和考察标准,即“比年入学,中学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④在教育教学原则方面,《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摹、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河南藏教师,启发我救师)

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进步,后来引申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相促进。

尊师重道:提出“严师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对教师严格要求;

藏息相辅:正课学习和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课外练习是正课的补充;

豫时孙摹:预防、及时、循序渐进、观摩;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yi),开而弗达”即引导不是牵着,鼓励不是压制,启发不是直接告之;

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乐记》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主要论述了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题,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它的出现意味着儒家乐教方面的成熟,反映了儒家“仁政”“德政”的政治思想,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在《乐记》的内容方面,强调对音乐内容的控制和挑选,才能进行有成效的乐教。同时,强调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对人民起到好的作用,选用先王所制的“礼乐”“德音”来教化人民。

②在乐教的任务方面,《乐记》提出乐教的任务为道德教育、音乐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

③《乐记》中提出,乐教一定要与礼教相结合,礼乐是相辅相成的。

次条是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的总结,因为这一章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所以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以及对教育思想家之间做一个横向的比较,方便小伙伴们记忆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6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