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齐文化博物院下淄博行临淄8原创

发布时间:2021/6/28 15:29:47   点击数:

齐文化博物院(下)——淄博行(临淄)8

  如果说,齐文化博物院上集讲的是历史的话,那么下集就要讲讲齐文化了。

  下面这张图来自齐文化博物院的陈列中,“煌煌齐都”这四个字真当得上!

  我们分三个部分来介绍:稷下学宫、齐地成语、足球故乡。

稷下学宫

  先介绍一下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背景。

  齐国本是周朝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史称姜齐。公元前年,齐国的田氏取代了姜氏,周朝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注意啊,姜齐有齐桓公,田齐也有齐桓公啊),为聚集人才,在齐国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

  “稷”是临淄城西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从创立开始,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趋衰弱,最后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我们这次到了稷下学宫原址的附近,但因为现在那里只有一座现代立的石碑,别的什么也没有,就没有安排去看。如果还有点可看的遗存的话,那指定是要去的。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这两位大师级人物。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稷下学宫因为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与后代学校相比,它既具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不完全像一所学校。说它像学校,首先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其次,有众多的师生在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再次,稷下学宫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郭沫若的考定:《管子·弟子职》篇当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里面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

  稷下学宫的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稷下学宫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其成员既可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可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国家级的社科院。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等比比皆是。

  稷下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地理、历、数、医、农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著作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先秦思想理论宝库,促进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总之,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常说,战国是中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其实真正策源地、根据地就是在稷下。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到来;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博物院里还有廉政教育基地。

齐地成语

  我们去过邯郸,知道邯郸是中国成语的盛产之地。到了临淄,才知道齐国也是出产大量成语的地方。

  墙上有一张表,上面列举了许多成语。仔细看,还真有不少闻名于世的成语。随手举几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如箪食壶浆、水深火热、明察秋毫、返璞归真、安步当车、得心应手、呆若木鸡、康庄大道、因势利导、围魏救赵、一鸣惊人、爱屋及乌、螳臂当车、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滥竽充数、狡兔三窟、中流砥柱、惜墨如金、平易近人、见异思迁、老马识途、大庭广众、余音绕梁等等等等,不要太多了。

  出自齐地的成语太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

足球故乡

  这次到临淄,还有一大收获,即知道了现在风行全球的,号称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足球发源于中国的临淄。早在多年前,足球的祖先——蹴鞠,就诞生在当时东方世界最富庶繁荣的齐国都城临淄。一个巨大的雕塑耸立在足球博物馆前面的绿地上。

  《史记》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其中的“蹋鞠”就是蹴鞠。《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水浒传》中也有描写宋徽宗踢球的段落,高俅更是因为踢得一脚好球而被皇帝青睐。当时还有许多球社,如“齐云社”“圆社”等。《蹴鞠谱》中还介绍了十种踢球的方法。

  在历史长河中,蹴鞠向东传播到了日本和高丽,向西经埃及、希腊、罗马、法国,最后传到现代足球起源地英国。年,在中国第三届国际足球博览会和亚洲杯足球赛的开幕式上,国际足联主席郑重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起源于淄博临淄。次年,国际足联为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不要以为这是中国自恋啊,人家可是承认了的)。 

  年10月23日,国家最高总领导访问曼彻斯特,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向他赠送了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影印件,他向该馆赠送了临淄四片仿古鞠。同一天,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和中国临淄足球博物馆签署协议,正式建立合作关系。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向中国临淄足球博物馆永久性借出第一件藏品:维多利亚时期的“七面足球”。

  年6月,应英国邀请,淄博市代表团访问了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和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正式签署了《中英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论坛协议》,中方将一套12件蹴鞠娃和《中国蹴鞠古籍》送与英方。按照协议双方将轮流在淄博和曼彻斯特每年举办一次高峰论坛。   

  年10月23日,首届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论坛在临淄举行。从此,世界足球高峰论坛形成了在淄博和曼彻斯特轮流举办的机制,可以说蹴鞠为齐文化走出去打开了一扇大门。

  看这个会议召开的时间,10月23日至24日,今天是30日,我们晚到了几天,没能见证这个盛况!

  这是临淄足球博物馆。因为时间不够,没有进去参观。作为足球运动起源地的象征之一,足球博物馆采用双体设计,暗含“从蹴鞠到足球”的设计元素,用体现“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的设计理念,把这座博物馆建成浓缩的蹴鞠文化史、体育文化史和世界足球史的立体足球文化百科全书。

  这是在齐文化博物院里拍摄到的古代足球赛的场面。

  在场馆外随处看看。场馆外面的地面处理成凹凸状,是专门为了存水的。    

  傍晚,建筑墙根处还有水雾喷出。

  这些树刚刚栽上,还未能成林呢。 

  这几排银杏树可是不错。

  浓密处也很耐看。   

  女士们又在玩自拍。我说,得拍出点新花样来啊。这样就有了一个新造型。

  问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管仲纪念馆怎么走?人家指着西南方向说,路倒是不远,问题是从这里到那儿没有直达车!走着去不仅累,而且没有充足的时间,我们还要赶回火车站(在张店区)。后来拍到一张临淄旅游景点的地图。看图上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没走到。看来临淄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来一次! 

  回到大道上,我们准备乘车回火车站。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7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