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韩金渡镒荀子是否容忍霸道
年第4期
摘要
孟子与荀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不同立场,学界经常将二者互为对比。既有的共识通常认为,与坚决反对霸道的孟子不同,荀子多少有些容忍霸道,有妥协的倾向。甚至有学者认为荀子认可了霸道的道德性。那么,荀子是否是对现实妥协的思想家?事实上,虽然与孟子不同,荀子对霸道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他只是在分析非儒家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反儒家的统治方式如何在历史上获取成功而已。因此,根据荀子对霸道的历史认识与分析而得出荀子容忍霸道的观点是存在问题的。
作者简介:金渡镒,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儒教文化硏究所所长
一、导言
道德的理想主义(moralidealism)是不顾现实的困难,根据道德原则引领生活的态度,因此偶尔会受到目标过于理念化、缺乏现实性的批判。对此,理想主义者会找到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进行妥协的点,从而在固守理想的同时,现实地发挥包容性的态度,即变成现实主义者。严格而言,这种对现实的妥协是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放弃。因为当现实中出现不可避免的情况时,它容纳了违背原则的行为。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经常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与荀子中出现,尤其在他们的王道与霸道的立场中更加凸显。儒家思想中,王道是依据诸如仁义或礼义等儒家原则的统治方式,而霸道是在没有这个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强制,即依靠力量掌握政治霸权的方式。与坚决反对霸道的孟子不同,荀子经常被解读为容忍霸道,其理由是在现实中实现王道的理想相当艰难。荀子这样的妥协立场,不仅认可了霸道在现实中能够获取成功,即对它能够获取政治统合与国际影响力进行了认可,而且也对霸道的道德面貌进行了认可。学界几乎把以上理解当作共识。本文要追问荀子究竟是不是与现实妥协的思想家,即本文要怀疑荀子是否在容忍霸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道德理想,从而揭示学界对荀子的既有认识存在误区。荀子对霸道的肯定一面采取了积极态度。但这种分析只是针对非儒家或反儒家的统治方式如何在历史上获得成功。那种认为荀子对霸道的历史认识与分析最终导向荀子对霸道的容忍的理解显然过于仓促。例如,假定我们观察的是一个掌握广泛商圈的气势汹汹的黑帮组织,这个黑帮组织的成员相比别的类似集体有更好的秩序与规则,相互之间的信赖也更好。那么,这个黑帮组织在比较中凸显出优势的原因可以解读为这个黑帮组织掌握了霸权。但这种分析并不会直接导向对于不道德组织的道德层面的容忍。与此相反,以上的分析反而有助于促发对道德上存在问题的似是而非的组织产生道德警戒。本文将呈现的荀子关于霸道的立场与此类似。在这个角度上,本文将揭示荀子仍然是能够与孟子相提并论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本文的第一个争论点是,荀子是否受到法家的影响,容忍了霸道?荀子容忍霸道是学界已有的认识之一。对此,荀子的立场是王道需要将霸道这种对赏罚两者进行活用的手段作为补充。但是,在古代中国,法治在根本上被认为是以力,即强制的力量为基础。那么,在这个脉络上荀子通过容忍以力为基础的统治方式,站到了一直强调德治的孟子的对立面。本文将追究荀子究竟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容忍了以力为基础的统治方式。本文的第二个争论点是,荀子是否对霸道的道德性进行认可?在当代学界中,荀子认可霸道的道德性几乎成为了共识。然而,对于荀子而言,王道与霸道并无质的区别,存在的只是量的区别,即所体现的儒家价值的多与少;“信”与“大节”是霸道所体现的道德性;其中,大节作为大的“节义”,可以理解为与儒家的核心价值“义”相联系。因此,本文要追究霸道的“大节”或“信”是否与通过王道才能体现的核心儒家原则“礼义”有质的区别。二、孔孟的王霸观
孟子将霸道定义为力的政治,并把它与定义为德的政治的王道作对比。而且他还主张唯有王道才能让百姓从心底服从。《孟子》中有一节讲到,孟子连提及齐桓公都有所忌讳,这是因为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霸者之一,他宁可通过说明王道的方式来取而代之。许多研究文献将这一节作为孟子对霸道持坚决反对立场的资料。在探讨荀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查看一下,关于霸道,孔子的想法与孟子的想法有什么区别。这是因为孔子的立场与荀子的相类似。与孟子坚决反对的态度不同,孔子对齐桓公的下属管仲给予了积极评价。据他所言,由于管仲帮助齐桓公统一天下,不仅让百姓得到了福利,还达到了避开来自夷狄文化征服的效果。如果将这个肯定评价作为管仲是否是仁者的问题的回答,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孔子认为引领霸道的管仲符合儒家的价值观。不仅如此,孔子接着还给予了管仲以“仁”的评价,他提出齐桓公之所以没有用兵车,即之所以没有用武力召集诸侯是因为管仲的力量。首先需要指出,从孔子的角度看,由管仲获取的霸权并不单纯以武力为基础。在相同的主旨下,荀子也区分了霸道与以力量为基础的统治方式。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因为:在既有解释中,孔子对霸道的立场与孟子的坚决反对立场形成对比。但如果采用孟子通过德与力的对照得出的王道与霸道对立的区分法,那么容易得出孔子部分承认力的称霸的推论。本文将在第三节中详细阐述如此不恰当的推论在荀子的脉络中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但是,关于孔子对霸道的理解还存在一些争论。因为孔子也会批判管仲,他贬低管仲,说管仲度量太小,不懂礼义。问题是如何解释这种不一致。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解释为这是因为孔子自己对于王霸尚未形成系统且明确的立场。与此不同,为解决这种不一致性,朱熹等宋代学者提出战略性的阐释。朱熹通过区分仁人与其功绩的方式对孔子的立场进行解释。在他看来,管仲虽然立下仁之功,给百姓带来众多福利,但他本身不是仁人。从这个角度上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仍然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孔子总体上认为管仲并不符合儒家原则。在这里,重要的是朱熹的解释默认的前提,即类似仁者的功绩,即使不是仁者也做得到。这个默认前提,是在非儒家或反儒家的同时,以对于反倒在政治统合与国际霸权上获得成功的事例的历史认识为基础。但这种战略并不仅仅属于朱熹,荀子早就有过极其类似的历史认识。详细讨论我们将在第四节中进行。三、荀子的力与法
以下是经常用来展现荀子对霸道的立场的一句话:“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这里,霸者与王者相互对照,作为以法为本的统治者而得以理解。据已有解释,荀子主张霸道与王道互为补充。具体而言,由于王道是建立在作为儒家原则的礼义之上的统治方式,需要通过霸道这种活用赏罚的统治方式作为补充。也有学者把这个观点理解成荀子受到法家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也有观点认为荀子在历史上被排除在儒家正统之外。以下是在思想史的脉络中重新勾勒以上解释的逻辑的结果。荀子对于法的重视受到以商鞅为中心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商君书》的核心就是毫不掩饰地凭借力量进行统治,这里提到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赏罚。于商鞅而言,法以赏罚体系为根据。此外,据他的规定,所谓霸者即依靠法律纠正诸侯的统治者。也就是说商鞅支持霸道。如果说荀子受到商鞅的影响而采取重视法的立场,那么荀子的思想最终可以归结为允许强制动员的统治。作为其结果,荀子也可以对霸道持开放的态度。有趣的是,这样的逻辑归宿也符合把荀子定位于孟子的对立面的逻辑。这种对立格局建立在通过德与力的对照来区分王道与霸道的孟子二分法的基础上。借此荀子与孟子在思想史脉络中能够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为了探讨以上的传统解释是否恰当,我们需要考察以下两点:首先,荀子有无对力的统治给予默许?其次,荀子对于法的重视究竟有什么特征?它到底是否可以在逻辑上归结为对于霸道的容忍?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荀子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德与力的二分法来区分王道与霸道。他不仅把“强道”这个以力为基础的统治方式与王道进行对比,还将它与霸道进行了区分。也就是说,荀子引入了三分法。这种认识比前面提到的孔子的立场更具体系。例如,在《王制》篇中,强者被安排于王者与霸者的最底层,它被定义为要用力赢得胜利的统治者。荀子主张强道最终会使国家危亡。在《议兵》篇,荀子采取的是同样的三分法。其中,荀子把以仁义为背景的汤与武的军队置于上位,把春秋五霸的军队置于中间,最后把包括秦在内的齐、楚等在战国时代争夺霸权的诸侯国军队置于下位。通过这样的三分法,荀子特别针对商鞅与以商鞅的思想为本而建立的秦国给予批判。秦国通过刑法促使百姓献身打仗,在战场频繁获得胜利。但荀子批判这种压榨百姓获取其精髓的方式局限明显。不仅如此,通过力量攻击他国的国家最终会因担心他国轧己而提心吊胆。并且,他评价秦的军队是盗贼,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由于使各种障眼法与权谋而最终被人推翻的盗贼。也就是说,荀子认为,商鞅这种统治方式与军队运用终究会走向衰亡。除此之外,与孟子一样,荀子也使德与力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荀子在歌颂仁者的统治方式时引用了以下一句话:“故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此外,他批判通过德统摄他人是王道,但通过力统摄他人最终会变得软弱。在这些句子中,荀子对于德治的强调与孟子不相上下。由此可见,荀子毫无疑问是在批判力的统治方式。即便荀子给予霸道以肯定评价,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容忍以力为基础的统治方式。对此可能会出现如下的质疑:荀子对法采取的积极立场是否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确认他是在法家的影响下认可霸道?事实上,荀子对法的使用相当灵活。他不仅强调使用赏与罚是王道的内容之一,而且他同时也嘱咐如果有悖于时政,就需要毫不留情地执行死刑。此外《荀子》全篇也有以赏罚体系为框架的法律的内容。但单靠荀子对法的活用的认可,不能判断荀子受到法家影响,或离开了由孟子奠基的正统儒家,也不能进一步地判断他接受了霸道。这是因为,荀子思想中的法与法家的法有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荀子的法以礼义或礼为基础而制定。即他的法是在礼这个根据各种社会分类而制定的秩序与规范体系的延长线上引入的。在这种主旨下,荀子也提到法不能在礼法缺失的情况下确立。第二,于荀子而言,法的根本是君子。它的意思是儒家的圣人制定了法律,只有坚持儒家价值的统治者才能准确地使用这种法律。在相同的主旨下,君子也被表达为治的根源。并且,荀子将法与土地、人、道置于同样的层面上,认为它们共同构成国家的根本,其中帮助总管法的中心是君子,因此如果缺少君子,国家就不能运营。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赏罚是政之终。由以上两点可以发现,荀子的法是国家统治的辅助手段。这跟商鞅的认识相反。而且荀子低估了这个辅助手段的应用价值。在他看来,国家的统治如果以礼义这个儒家的价值与统治者的德作为基础,就不需要刻意使用法。在这样的主旨下,君主如果喜爱礼义,就算不刻意使用赏罚,百姓也可以专心于工作并服从君主。不仅如此,他还提到如果有君子,法也可以被省略。如果国家具备礼乐,君主可以不用赏罚,凭借道德之威去顺服百姓。借助这样的讨论,荀子的法只是礼义的辅助手段的事实变得更加明确。此外,荀子还限定了法的适用对象。他提到,礼乐适合统治阶级运用,而被统治阶层,则更适合运用“法数”。并且他也说道,如果刑法的治理公平就可以召集百姓,如果礼义完备,那么就可以召集君子。这种主张背后所体现的荀子思想是,法是针对无法单独接受礼义的底层阶级使用的有限手段。可见,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荀子在法家的影响下接受霸道的观点。但目前为止仍然需要对如下问题进行反驳:即使承认法的活用受限且只具有辅助性的功能,也无法否认法在本质上是强制性地控制他人的手段,荀子终究需要容忍力的政治方式。因此可以认为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容忍下,荀子最终承认了霸道,丧失了以孟子为正统的儒家的纯正性。但是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向孟子提出。在整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对法与刑具有类似于荀子的立场。比如,他在《离娄》篇谈到“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由此可以明确,对孟子而言,法与刑也适合运用在被统治者身上。此外,孟子谈到,在实现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以德为贵,并且如果贤者与有能力的人在职位上,那么国家就会清闲,即使这个时候也需要严格要求政刑,如果能做到那么即便是大国也会畏惧这样的统治者。据此,刑法对于统治国家而言确实是次要的,但仍然在履行一定功能。就是在这种容忍法的背景当中孟子提出了类似于荀子的话:如果王对百姓施舍仁政就可以省略刑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荀子只是在与孟子相同的水平上容忍法。对于孟荀二者而言,法都是辅助儒家统治的手段,并且它也仅适合于有限对象。而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内容,它与本文的主题密切相关。如果主张荀子受到法家的影响开始给予法的活用以肯定评价,并且最终因此容忍了霸道,那么在孟子的脉络上也可以进行同样的主张。归根结底,以荀子对法的活用持有肯定立场为根据,主张荀子容忍霸道的观点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许多已经成为共识的内容。四、荀子对霸道的评价
谈到荀子对霸道的特征的阐述,除了前面已经讨论的章节之外,还有以下句子经常被提及:“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这句话表达了霸道是以信为特征的统治方式。并且在《仲尼》篇中,齐桓公作为霸者而具有的特征被表达为:齐桓公不仅具有天下的“大节”,还拥有识别管仲的能力的“大知”,在众多不利条件下做出了重用管仲的“大决”。大节、大知、大决作为霸者的特征而被指出。据众多已有解释,这些段落切实表达了荀子如何理解霸道。也就是说,于荀子而言,霸道具有特定的道德性。作为霸道体现的道德性,被提出的是“信”与“大节”。“大节”作为大的节义,与“义”这个儒家的核心价值相关。此外,也有人主张王道实现的“义”与霸道实现的“信”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把这一主张的逻辑继续推下去,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王道与霸道之间并无质的区别,只有程度的差异,具体而言,即所实现的儒家价值的量多于少的差异。关于这种阐释,本节要处理的是荀子是否对霸道的道德性予以真正的认可。对此首先需要查看对《荀子》的霸道采取不同立场的观点。据《仲尼》篇,孔子门下对谈起包括齐桓公在内的五霸这件事情本身感到羞愧。这跟孟子谈及霸道时采取果断反对的态度相似。并且紧接着阐述的是齐桓公的道德缺陷。由此可见,《荀子》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这跟本文第二节中谈到的《论语》的不一致相类似。解释这个不一致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可以把它看作荀子的思想在评价霸道的时候还没有形成体系。第二,可以突出荀子对霸道的肯定评价,把它理解为荀子的最终立场。上面讨论过的多数既有认识都采取了这个方式,即认为荀子对霸道的道德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第三,通过突出荀子对霸道的消极评价,可以理解他最后采取的立场。也就是说,荀子虽然分析霸道的积极面向,但他绝对没有在道德上认可霸道。本文要通过第三种方式阐释荀子。这是第二节中已经提及的,朱熹阐释孔子立场的方式。确切而言,朱熹其实是采取荀子的方式来解释孔子。现在成为争论点的是以下问题:荀子究竟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认可霸道的道德性?是否因此形成王道与霸道之间没有质的区别的观点?在处理这个争论点之前,我们需要追溯荀子如何把王道与在他自己的三分法中位于下位的强道进行区分。这会给我们认识他对王道的区分方法带来重要启示。在《议兵》篇中,李斯挑衅荀子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不以仁义为基础的秦国如何能长久在战场上获胜并拥有世上最强的军队,在诸侯之间耀武扬威?于是,荀子有义务去说明为什么不是王道而是强道在现实中获取大规模的成功。对此,荀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秦国由于不具有“本统”,这导致它担心全天下联合起来践踏自己。也就是说,他认为如果统治不以儒家的价值为根本,即使获得成功也是暂时的,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