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为荀子翻案人性善恶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2021/7/29 11:32:24   点击数:

后学非议荀卿,多因其言“性恶”。

也有人因其性恶论,便全盘否定其思想。

然则荀夫子冤枉吗?又不冤。至少看起来不冤。《荀子.性恶》白纸黑字写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而且不止一处。可谓铁证如山,赖不掉。

但我翻来覆去看,却认为荀夫子确实有些冤枉。试推理如下:

一,荀子所定义的善指“正理平治”,所定义的恶指“偏险悖乱”。

(1)我们先不在这个关于善恶的基本假设上与他计较,我们假设,他是对的。我们同意他对善恶的定义。那么,如果荀子能论证人性是“偏险悖乱”的,我们就认为,荀子确实证明了人性本恶。如果不能,那么就还有商榷余地。

(2)有一点需要注意,“正理平治”和“偏险悖乱”(其一)是一种价值观判断,即认为某现象是怎样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其二)是对外在的,可见的,后天的事物现象的判断,而不是直接对先天事物的判断。

雨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所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们说春雨贵如油,这是说它是好的,又说暴雨为害,这是说它是坏的。言其好坏,是人为的、相对的、后天的判断,不是对雨本身的判断。雨的本身,就是它的性。这很关键。

二,荀子认为的性是天生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这涉及到性伪论。性是本自具足的,伪是后天人为的。人性是先天形成的。说性恶,是说先天形成的人性是恶的。

如果我们能论证,先天的人性是恶的,那么荀子就完全无翻案的可能了。如果没法论证,就还有一线生机。

三,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生而有欲;第二,人皆有圣人质具。

先说第一点,人生而有欲。

讲人性,荀子讲的更多的,是人有欲望。摘句如下:

“人生而有欲”(天生就有,当然是“性”)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嫉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

“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

……

人生而有欲,是人之常情。荀子讲,诸子百家也都讲。大家都承认人生而有欲的。

高子言:食色,性也。

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又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礼记》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有欲望,趋利避害,然而欲望是恶的吗?

荀子自己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朴”与“资”就是生而具有的本性,如果人生下来就没有这个本性,就会消亡。换言之:如果人生下来毫无欲望,生活中毫无欲望,人就会消亡。饮食也是欲。没有饮食人活不下去。

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都承认人有欲,最多也只说人应该节欲、寡欲、以正当的方式满足欲望,而从来没有说要毫无欲望。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有欲望,所以不刚。“吾未见刚者”,转换过来就是:吾未见无欲者。

大家都承认“人生而有欲”,欲是人存续的必须。有谁明确说了欲望是恶呢?没有。

大家基本认同的是:欲望不是恶,纵欲才是恶。欲与纵欲是两码事。为什么是两码事?因为纵欲是后天的。如果纵欲是恶可以说明人性是恶,我也可以用荀子的逻辑证明人性是善——这是第二点要讲的,暂时按下不表。

几乎所有圣贤都反对纵欲。反对纵欲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欲望是恶的,而是因为纵欲会带来过度的追求,过度的追求会带来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会带来混乱,而混乱会带来衰弱与贫穷。

从这个角度看,恶是后天的“求而无度量分界”带来的,也是一种“伪”。人可以选择有序竞争,也可以选择无序竞争,但竞争是后天的行为,所以恶是后天的。既然恶是后天的,性就不是恶。

我们看荀子怎么讲的:

“今人之性:人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人有欲望,顺着欲望发展,会生恶。两个看法:其一,顺是是后天的,所以恶是后天的;其二,如果没有礼义,顺着欲望发展,也不会是恶的,原因是如果没有礼义,人根本就不成为人,人和禽兽没有区别,我们不能说禽兽就是恶的。

为什么没有礼义,人类发展不起来呢?因为没有礼义,人类就不能群。不能群,就都是个体,和狮子老虎一样。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人能群。在很多地方,荀子都说,群体没有礼义制度会相争。可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礼义制度,人也根本不可能结成社群。没有社群,人生存资料贫乏的同时,暴力能力也弱——限于个人能力了。

我们看猴子,猴子的本性是恶吗?猴子也有舐犊之情。

现在讲讲第二点,人皆有圣人质具。

人生来就有的是性。人生来就有的,除了欲望,还有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人有良知良能,有成为圣人的基础资质。同样的,这些基础的资质是“朴”,是“资”,如果失去了就不能存货了。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天生人成。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每个人都有“知”之“质”,这是先天而成的良知;也都有“能”之“具”,这是先天而成的良能。这样的知能,尧舜有,桀纣也有,君子有,小人也有。每个人都有。有,但不一定都能成尧舜。虽然不能成尧舜,但并不妨害一个人具备成为圣人的资质。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人之性也有良知、良能,顺是,则可成圣人。那么人之性是恶吗?这当然是善了。

荀子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明确说人有义,且标榜义是人类最可贵之处。为什么,因为有义,才能群,才能强大。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从人具有义这个资质看,人之性也善!

也恰恰是因为人具有义、知、能这样的品质与本能,人才可以学习,才可以积累,才可以化性起伪,才可以从小人变为君子,涂人变为圣贤。

综合言之:荀子虽然明言人性恶,但其所言之恶乃是“伪”,是后天造成的,人本来就有欲,欲不是恶的,再者,人性里还有义,有知,有能,这是圣人的资具,从这个角度讲,人性不仅不恶,还是善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荀子自己并不能证明其性恶说,反倒是能证明性善说。是荀子的言语导致了大众的误解,这点他是不冤的。我辈学者,不能听之信之。要独立思索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解决了荀子性之善恶问题,你会发现荀子是一座宝库!

李悦源

.6.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1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