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darr孟荀言材性有礼义文理否

发布时间:2021/7/29 12:06:43   点击数:

孟子的人性善恶混论(强中华).PDF

荀子隱蔽的人性善惡混論(强中華).PDF

浅论荀子:人性不善=人性恶?(某微号文)

人性不善=人性恶?——此人与九夷同调么?

一提“不善”,俺就章句学高兴,孟荀在此打通了,孔子也明白后儒脑子咋回事了。

浅论先秦儒家的善与不善概念(徐宗良).CAJ

谢老师,上文打不开啊,得PDF。价值人性论,就是孟子猛顶仁义类“惹事”惹出来的,汉儒再价值论搅和一把,今人继续价值论搅和。

你这个章句学,确实也需要。但若一下子定死了,都没法一起玩耍了。好在你没有定死,你也不可能定死,即使荀子竹简出来也定不死。

竹简也是假的,不是古人假就是今人假……荀子假的,两个荀子,几个老子,孙子也可疑;那个温良恭俭让与治国杀气腾腾的孔子,也是两个真假猕猴王孔子?

浅论先秦儒家的善与不善概念———兼析孟荀的人性善恶之辩徐宗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

[摘要]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常以善与不善为相对的伦理范畴。孟子以善为主导而引出不善,故强调知心尽性、存心养性。美与恶作为相对概念另有含义,涉及伦理道德时,则显示程度上的特质。其间深意,于今仍有启示。

谢永鑫上文具体出处?终于“善—不善”章句与脑子清醒了么?别在汉儒“善—恶”套子里跳先秦诸子八仙舞,就如不要在汉儒“金木水火土”套子里跳邹衍前的孔子九段霹雳步。

我正好在电脑边,查了一下知网库,很早的文章:徐宗良:《浅论先秦儒家的善与不善概念——兼析孟荀的人性善恶之辩》,《伦理学研究》年第1期。(附PDF文)

我年《荀子〈性恶〉校正议》长文重点谈过古人“善—不善”对言及辩论,近来也特别强调孟子“性善论”不是抽象的性善论,是性仁义礼智论,荀卿非之……真相,终究会水落石出的,只要认真读了古人章句。

成见,是学术的最大跨栏障碍,近代科学之一就是不断跨越古希腊、罗马成见。今天的中国文理科学界也要跨越“金木水火土”之类的秦汉成见,跨越漫长的“善恶—理气—太极”之类成见,好好清理这些文本成见是如何真实生成的。

孟子的“天命于性”之仁义礼智性善论(自性仁义礼智论,固有仁义礼智论)是如何成为泛化的善恶人性论之过程,就是孟子高妙真意的真实湮没过程与后儒于孟荀谣言产生的真实过程。人云亦云,添油加醋,是人类传播谣言的基本规律。

《论语》有“纣之不善”,我在写关于《论语?子张》的论文,专门解读《子张》篇,看到了“纣之不善”。

不善人=恶人,荀子《性恶》篇末章就如此了,没有什么奇怪;但当资朴论、质朴论以“性不善”驳孟子“性善”时,“不善”的含义就不是这么笼统或特意了……

荀子《性恶》篇“不直、不利、不善”等修辞还不是最关键,《性恶》篇段四(见文末“阅读原文”)的资朴论(基朴基资,离朴离资,性本资朴,善恶人伪)才是最关键(包括由性论篇羼入礼论篇的“性者本始材朴也”那章),别被一个汉代天降烟雾弹迷住后,《性恶》篇的先秦关键章句都若被天狗吃了,《孟子》辩性善不善也埋窖了,于是眼前黑成一片。

“不善”不可能只有一个表述方法/词组,“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改为“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也是符合先秦修辞法与“不善”的涵义!

周老师把《孟子》里孟轲与俗儒辩性如何都改成“善—恶”辩呗,那就超级滑稽了,不仅侮辱告子等俗儒,而且矮化孟轲之高儒,孟轲泛泛而辩人性不是恶的(故是善的云云),岂不天大笑料?

善-恶(wu)对举,粗恶就是不善的,被厌恶的!

有的人天生丽质难自弃(不用化妆或整容),美也,不厌恶,谁厌恶谁变态!“性恶”就是人人材性不美?《性恶》篇还说有的人材性也美呢,若木有直与不直嘛。有的人天生耳聋、眼瞎、腿瘸、多手指、多尾巴,亦朴也,朴材有美恶,若朴木有曲直,《性恶》等说得很清楚!

善-恶(wu)对举,粗恶就是不善的,被厌恶的——周老师绕概念绕得,康德说有的事很简单,别绕。荀子讲人性伦理资朴不善是简单的,孟轲讲人性固有天赋仁义礼智也是简单的,无须绕,康德说博学有知识的人往往越绕越远,这叫“博学者成见”。

有的人天生耳聋、眼瞎、腿瘸、多手指、多尾巴,亦朴也,朴材有美恶,若朴木有曲直,《性恶》等说得很清楚——这都不是荀子《性恶》篇里为性之“恶”列举的具体例子!是你想象的!你看文字要看仔细!荀子提到“性恶”具体指什么?绝对不是残疾!

朴木曲直,不是《性恶》里的?那周老师读《性恶》比我精细。我经常是周老师说的“这是你的想象”,章句想象是我的特长。(补:荀子“性”、“恶”概念指什么,《性恶》篇里原文有直接严密定义,今儒直接套用即可,无需自己另外哲学解释和拐弯抹角迂回术去达到自己目的。)

朴木曲直,是《性恶》里的!但不是“耳聋、眼瞎、腿瘸、多手指、多尾巴”!这是你想象的“性恶”例子!

荀卿言材性同而有异,荀卿说的很清楚,我说“《性恶》等”三字(注意),自己找章句,熟悉荀书就能找出来。光盯“善—恶”二字进行演绎,不顾孟荀章句结论之所以然,才是哲学家通病,非古籍家严谨。

林老师联想力特别强,这是好事!但联想力须要受到证据控制!“耳聋、眼瞎、腿瘸、多手指、多尾巴”,《性恶》有举这些例子说明“恶”吗?不是你的想象?

补:周老师概念世界脱离荀子定义而飞想,自己先将荀子“性恶”定义为材性恶劣、粗恶之类,不知荀子言材性本不存在“性恶(=性偏险悖乱)”,只存在“材性资朴(=材性不善不恶)”云云,且曰常人皆有欲有辨、可善可恶……(严肃古籍学者得将荀书“材—性—伪”与“朴—善—恶”概念体系或概念定义咬紧咬清,自己去推概念及由基本概念组织的基本命题,也去推“人人好利有欲而不受正当约束就往往会出现社会犯乱”=“人人自性偏险悖乱”之性恶结论与否,动脑子想想《性恶》篇开篇在论证性偏险悖乱之“性恶”还是论证性不正理平治之“性不善”,想清楚,概念与逻辑及论证得想清楚!)

……而且荀子既言积伪可相远,也言材性多近同,如“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是就大处说同,“彼人之才性[材性]之相悬也”是就小处说异,合言之即孔子“性相近”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1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