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素材积累教育学常考人物孟子荀子
教育学常考人物
孟子
一
人物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與,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二
教育观点
1.“教育”二字连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孟子持有“性善论”
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3.教育目的: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4.“大丈夫”理想人格
“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崇高的精神境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修养方法为: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5.教育方法:①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②盈科而进;③教亦多术;④专心致志。
教育学常考人物
荀子
一
人物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为“孙卿”。
二
教育观点
1.“道德”二字连用
“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不仅将“道德”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来使用,而且赋予它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品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2.荀子持有“性恶论”
“性伪之分”: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3.培养目标: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4.教学内容:儒家经典。
《诗》《书》《礼》《乐》《春秋》,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5.教学过程
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6.重视教师地位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小练笔1.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A.俗儒B.雅儒C.大儒D.鸿儒
:C
荀子依据当时儒者的情况,将其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三类。荀子认为大儒不仅有广博知识,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因而能自如应对未曾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能够治理好国家。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儒。故本题选择C选项。
2.在教育史上,最早将教育两字合成使用的教育家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
C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往期素材积累素材积累
教育学常考人物—孔子
教招新考季抢先开跑!
别人还在躺平的时候
你已抢先离弦!
年宁波大市中小学、学前系列课程出炉!
学科+教基,笔试+面试均有开设
▼
年宁波大市中小学系列课程
年宁波大市学前系列课程
具体课程欢迎咨询博越老师详细了解
↓↓↓
博越李老师
博越郑老师
宁波地区上岸学员佳绩
学员上课剪影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