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读学记第十一章教之所由废

发布时间:2021/8/25 14:30:31   点击数:

点击蓝字   独学与交友,凸显了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思想的封闭性和开放性。闭门读书,孤芳自赏,造成眼界狭窄,属于前者;广交朋友,多见世面,避免孤陋寡闻,属于后者。正确的思维方式,应是既要读书,又要交友,读书不闭户,交友择损益。

读书、交友看来都是学生的事,实际上又都是教师应注意的事。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又有责任指导学生如何交友。《大戴礼?保傅》有一段话似是寄希望于教师的:“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比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这种净化环境的方法,说对也对,但不现实。因为它充其量只能于培养“太子”之类的皇宫中行之。“太子”走出皇宫就非先打防感冒疫苗,再戴口罩不行。再则设在宫廷中的贵族学校,如前面所说,有同学却无朋友,因为同太子一起读书的全是有这样那样血缘关系的人,“逐去”某些邪人可能吗?春秋战国时期教育重点已转移到民间,学子们不仅走出了校门,还走出了国门,成分多样,五方杂处,良莠不齐,影响互异。说环境起作用吗?周围环境如同空气一样,有氧气也有二氧化碳,吸进什么,不由个人挑选。此时只有提高学生对正确与错误、正与邪的识别能力,增强其抵抗力;并在教师主导下,本着“相观而善”的精神,把原来的损友转化为益友,把阻力转化为助力。

强调在教师教育下朋友之间切磋琢磨、相互帮助,这也是我国古典教育学的特点。西方教育学所揭示的教与学,通常只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儒家从孔子开始,一脉相承,都把朋友的辅助看成教育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论语》讲“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概括了它同教师教学、教育的关系。《学记》全文仅一千二百多字,讲交友的事凡七见。荀子论“亲友”并见于《修身》《劝学》《性恶》《大略》诸篇。儒家经典中,如《易·兑》讲“君子以朋友讲习”。《周礼·大司徒》讲以本俗六安万民,“联朋友”居其一。《说苑·杂言》还假托孔子说“不知其子,视其所友”,简直把朋友辅助看成增长一个人德才的决定因素了。

(选自高时良译注《学记》,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产权及免责声明:以上文章皆出自人民教育出版,高时良译注的《学记》,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果分享以上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4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