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陈以凤孔子孝道思想的理性意蕴

发布时间:2022/3/11 11:59:45   点击数:
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摘要:先秦时期,孔子承继上古孝伦理,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儒家孝道之根基。他提出事亲以礼,强调行孝过程中的“敬”,要求情理兼具,以礼规孝;将孝与义相结合,主张父子各安其位,行孝合乎义,以义约孝;同时倡导人子事亲该“隐”则“隐”、该“谏”则“谏”,于行孝中实现“隐亲”和“谏亲”的辩证统一。孔子孝道思想既有情感的需求,亦有理性的面向,内含着高度鲜明的理性意蕴。而《论语》中受后人诟病的“无违”“父父、子子”“子为父隐”等语实则都有其特定语境,内涵深刻,绝非“愚孝”之论。关键词:孔子;孝道;礼;理性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先秦时期,孔子承继上古孝伦理,对之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儒家孝道之根基,功莫大焉。对于孔子的孝道思想,历代阐释者不乏其人,当下亦然。然因经过近百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抨击,当代人们对孔子孝道的认识解还存在种种误区,甚至于认为孔子是愚孝的开创者。以往学界多从思想渊源、内容涵义、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方面阐发孔子孝道,颇具启示,但对其蕴含的理性精神虽有涉及,但论述不够深入、全面。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孔子孝道观的理性意蕴作一些探讨。论有不妥,敬请方家赐正!

一、事亲以礼情理合一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渊源深远,早在西周即已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宗教化道德,常常出现在祭祀、怀念祖先和训诰臣民之辞中,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春秋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孝道之基不复存在,有待革故鼎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顺应时需,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重构传统孝道,饱含着理性精神。

孔子将孝与礼相结合,最典型者为《论语?为政》中所载的一段问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孔子看来,行孝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礼,不仅包括生事父母,更包括死事父母,生死不辍。即如《礼记?祭统》所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然而学界对《论语》中“无违”的理解人言言殊,如葛荣晋即有三种诠解:一是无违于礼;二是无违于父道;三是不非其亲(绝对服从,过失不得提出非议)。综观此段记载,尤其是孔子对其弟子樊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具体阐释,可知他所言的“无违”,不是凡事不违于父母,而是事亲不违“礼”,即养生送死皆遵循于礼。宋邢昺疏曰“无得违礼也”,可谓切中肯綮。钱穆先生亦云:“孔子乃言无违者,无违于礼,能以礼事亲,斯为孝。”后人将“无违”片面地理解为绝对服从父母,将孝道与顺从完全对等,进而认为孔子主张愚孝,无疑是对文本的误读,忽略了后面“事之以礼”的语境。

对于孔子“无违于礼”的孝道观,亦有学者进行了批驳。如葛荣晋指出:“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以礼孝亲,从生至死,具体的规则比较多地见载于《礼记》中有关丧祭方面的篇章,如《丧服小记》《丧大记》《祭法》《祭义》《奔丧》《问丧》《三年问》《丧服四制》等”,并认为其中“充满着封建礼教的浓郁气味”。张松青、唐志为认为:“无违即孝”实际上就是“无违于礼”,绝对服从,造成了因循守旧,是孔子孝道观保守局限的一面。

礼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孔子曾云“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十分重视礼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又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将礼作为日常生活的遵循。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重礼,所重者非礼之形式,而是礼之内在精神,故而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具体到行孝,他主张循礼而行,但绝非仅按部就班地遵循礼之繁文缛节。考诸相关记载,细而绎之,孔子所言事亲以礼应包含着以下两方面内涵:

其一,事亲应建立在真切感情基础之上,非拘泥于行礼之外在仪式流程,更强调须有爱敬之心。《礼记》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行孝以礼,关键在于秉持礼之本,即礼义。礼义是什么呢?孔子言:“所以治礼,敬为大,……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即治礼以“敬”为要,事亲以礼敬当头。在其他文本中,孔子曾多次表达这种思想。如:“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皆以敬论孝,并阐明养与敬的关系:“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6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