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不,要讲理系列中国哲学简史荀子1
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荀子,赵国(现河北、山西南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荀子五十岁到齐国。当时齐国国君为广揽学人,修建稷下学宫。荀子大概是稷下学宫中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
《荀子》一书,共32章,大概都是荀子本人所写,其中许多篇均论述详细、逻辑缜密。
荀子与孟子虽同为儒家,但二者思想却针锋相对。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右翼。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新颖,但是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孟子强调个人自由,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他左;但孟子又特别重视超越道德的价值,这与宗教有点接近,就这一点,其实我们可以说他右。
荀子强调社会对人的约束,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他右;但他重视自然主义,与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就这一点,我们又可以说他左。
##人的地位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闻名。这与孟子主张的“人之初,性本善”恰好相反。
表面看,荀子对人性评价很低,但实际上,荀子认为一切良善及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源于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因此,在宇宙中,人与天地同等重要。
在孟子看来,人要想成圣,必须“知天”。荀子却正好相反,他认为真正的圣人是不追求“知天”的。
人若想与天地合一,就必须要尽人事,做自己该做的。一味去追求“知天”,反而忽略自己实际上应该去做的事情,陷入空想。
##关于人性的学说
按荀子的看法,人性应该受到教养,否则就不能成善。他主张人性先天是恶的,人之所以善,是由于后天学习教化的结果。但他同时又主张,先天与后天是同等重要的,强调人应该通过主观能动性,去成善。
在人性本来面目上,荀子虽与孟子截然相反,但他与孟子是有一致的观点的,那就是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只不过,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可以成圣。
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并没有“善端”,反而有恶端,在《性恶》中,他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不过除了恶端,人生来还有智性,智性可以使人成善。
孟子的四善端,与荀子的智性,是人可以成为圣人的根源所在。
##道德的根源
既然人生来就是恶的,那善是怎么来的呢?对此问题,荀子提出两个观点以论证。
第一。
荀子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与互相支持,人是不可能改善自己生活的。
为了使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有“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尤甚。人生来就有欲望,人性如果不加节制约束,是会陷入恶性竞争,进而导致社会动乱从而一事无成。为杜绝此后果,人们就要制定礼,依礼而行。
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墨子思想很接近,因为都是功利主义观点。
第二。
荀子认为,自然与文化是不同的。动物中有父子、雌雄,人类社会中也有这种现象,但是人类社会在这种自然的、生理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而动物则不会有什么“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这种关系,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成就。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是一致的。
人之所以行善,并非自然规律,而是人类自己的需要,人只有行善,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是仪式、礼节、社会行为准则。
但在上面的文字中,荀子所说的“礼”,主要还是指行为准则,它可以规范约束人的欲望,不让人变得更坏。
当作为仪式、礼节时,礼就有另外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在这个意义上,礼可以净化人的感情,使之纯洁、典雅,让人变得更好。在阐述这一方面时,荀子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贡献有哪些呢,且听下期分解。
阅读本期内容,再结合前面讲孟子的两期(请戳右边孟子1孟子2)
孟子认为人性中也有无所谓善恶的部分,但若不加以节制约束,就会导致恶。
不过孟子认为,因为这些部分是人与兽共同之性,所以严格地讲这些不算是人性而这一部分,可这些则正属于荀子所说的恶的部分。
不严格地说,综合孟子与荀子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人性划分成3大方面:善的方面;恶的方面;无所谓善恶的方面。
孟子只承认人性善的方面,通过“严格地说”这个手段,把其他两方面归属为人与兽的共同之性。
荀子肯定承认人性恶的方面,对荀子来讲,恶的方面与无所谓善恶的方面是一回事;但他又承认人生来都有智性,智性可以使人成善。
我们便可以发现,孟子只承认善的方面,但他又把另外的方面说成是“不加节制就会导致恶”;荀子只承认恶的方面,但他又说人生来都有智性,智性可以使人成善。
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其实都是因为视角的局限性,有点盲人摸象那味儿,二人讲的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有争论,就在于大家都是只局限于自己的视角、立场、利益,不肯跳出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看问题。
刚刚开始,也许只是理性地辩论,后来发现说服不了对方,就开始破口大骂,再后来就动起手来了。
沟通的3个层次:
对方能明白你的意思;
对方能认同你的意思;
对方能按你的意思做事。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就会说,我这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是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后来发现苦口婆心地说不管用了,就开始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听话?抽丫的。
我们都希望心想事成,可是这个世界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末代昏君桀的暴虐而改变。
什么是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唯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真的想要实现心想事成,那就必须要了却妄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自由的本质,是对必然的认识与支配。
脱离了必然的“自由”,只能是作死。
我认同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的观点:无论什么样的思想学说,只要能自圆其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是正宗的。
冯友兰先生所讲的正宗,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思想学说,总是人提出来的,只要是人提出来的,就必然有局限性。
有局限性并不可怕,只要能从逻辑上讲得通(逻辑自洽,不会自我矛盾)、有实际事实作为依据支撑(不是空想、胡思乱想)、尊重客观规律(讲道理,而不是无理取闹精虫上脑的我不听我不管反正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满足以上三点,就是正宗的。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都指责对方不正宗,认为自己才是正统,这是不对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才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能长远发展所应遵循的方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封建腐朽的糟粕,应该要坚决丢弃。
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只有继承历史的精华,丢弃糟粕,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