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德行基础三字经心得分享第13集蔡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三字经》的经句,接下来讲到《礼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这一句经文就说明《礼记》它的编辑者包含《礼记》的内容,还有它的价值,编者是大小戴,是指西汉末年的两位经学家戴德,还有戴圣,戴德是叔叔,戴圣是侄子。戴德汇编的《礼记》有八十五篇,我们称为《大戴礼记》,侄子戴圣编的有四十九篇,我们称为《小戴礼记》,现在所讲的《礼记》是指《小戴礼记》。
“述圣言”等于是个《礼记》,它传述了古圣先贤很多重要的言论,而且这一些言论,让我们了解这些圣贤的风范,而且让后人了解前代的这些礼乐制度,因为它讲的也非常完备,所以经文讲的述圣言,礼乐备,而《周礼》《礼记》跟《仪礼》我们合称三礼,而这个《仪礼》,是孔子采集周代流传下来的礼,编辑成书一共是十七篇,假如要研究三礼可以看汉朝郑玄的注,唐朝孔颖达的疏来深入三礼。
在《论语》当中,孔子有说道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得学礼,对于自身成就良好的人格,以至于在人群当中如何与人相处,在人群当中如何自立,都是礼当中教导的核心。礼也代表秩序,俗话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不好好学礼,道德不能成就,而且跟人相处很容易就有摩擦,甚至严重的会起冲突,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制礼作乐。民国建立之后这个制礼作乐的工作一直还没有能够落实,而李炳南老师很慈悲希望我们现代的人能够有所依循,古代改朝换代的就制礼作乐,老百姓就很清楚这些生活上的规范应该怎么样遵守。
所以李老编了一个《常礼举要》,这个对于我们学礼非常的受用。在《礼记·经解》当中有提到,学礼能够让人,恭俭庄敬,真的下功夫学礼,人会变得恭逊,很恭敬人,很谦逊,节俭。齐庄就是很有威仪,还有敬慎,对事情很谨慎,不敢随便不敢马虎,所以表现出来生活很有节度,我们看现在的人生活日夜颠倒,这个在礼的教导当中都是相违背的。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教,教导我们整个天地人生应该怎么样正常的来运转,正常的来生活,只要这个顺序乱,这个人他的身体铁定要出状况,我们看到现在的文明病越来越多,甚至于是年龄越提越早,以前癌症都没听过,现在一大堆,以前一提到像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好像都是老年了才会出现,现在很年轻就有这个情况,所以都跟生活无序不依大自然的规律来生活摧残了自己的身体,才会形成这个乱象。
所以我们在从现在的社会来想起孔老夫子这一句,不学礼,无以立,感触就很多了。你看这个立,人格要立主,甚至是身体要立得住,人际关系要相处好,都得学礼,我们现在看到身体出状况了,道德人心在下降,包含人际关系的冲突越来越多,就可以体会学礼刻不容缓,学传统文化刻不容缓,所以学礼能够展现出生活有节,举止端庄,内心诚敬。因为《礼记》开篇《曲礼》就讲“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用恭敬的态度,其实这个就跟《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道其实就是真心,人的真心,不能一时一刻离开了,因为我们假如真心离开了,妄心就做主了,妄心一做主,贪嗔痴就相续不断了,那就变成随业流转了。所以,我们能够真心片刻不离,这个才是懂得自爱了,这个才是珍惜人这一生能够转凡成圣,能够恢复明德。而下手处《礼记·曲礼》开篇这一句,毋不敬,就非常重要,我们这个诚敬的心时时保持,这个是提到《礼记》的部分。
接着我们看经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这一句经文介绍了《诗经》四种题材,这四个题材指国风、大雅、小雅,还有颂,这个号就是称作,称作四诗就是《诗经》的四种题材,当讽咏就是我们都应当讽诵吟咏,讽诵是读诵,吟咏是歌咏,我们这样读诵歌咏,就能深入体会。这个《诗经》当中,蕴含的意趣,因为诗都可以唱成歌的,在唱诵的过程能深刻体会这首诗蕴含的意境。我们接着讲一下这个国风,这个国就是指周代的这些诸侯国,天子封的这些诸侯国,而国风当中有十五个诸侯国,一百六十首是当时候的民歌,这十五个国风依次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是这十五国,每一个诸侯国,它的国君都会派一些采风的官员,就是到民间去采集这些民间的诗歌,从这些诗歌当中观察百姓的疾苦,百姓的民生,因为百姓的状况,都会在歌曲当中显露出来。
接着雅颂,这个雅分为大雅,小雅,雅其实都是指很正式的场合,我们俗话说登大雅之堂,这个典故都是从《诗经》来的,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时候所奏的诗歌,《诗经》当中收录的三十一篇,小雅是天子款待宾客的诗歌,小雅有七十四篇,像音乐最能陶冶人的性情,所以像诸侯朝觐天子,奏的这些大雅的音乐,就很自然的会让天子会让领导人产生很能够接受别人谏言的态度,而在音乐当中臣子也会生起一种像《孝经》里面讲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他也很有一种使命跟勇气去劝谏领导人,所以这个音乐的力量确实是很大,所以礼节人欲,用礼节制人的欲望,乐和民心,这个音乐最能感动、感化人。像小雅的音乐,唱诵就会让人感觉很欢快,这个小雅就是一般款待宾客时候放的音乐,大家听着心情愉快,就很容易交流。颂是指宗庙祭祀的时候的乐歌,《诗经》当中收录了周颂、商颂、鲁颂,一共四十篇,这个是追溯历史,歌颂祖先的这些诗歌,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歌颂,歌颂也是从《诗经》的典故来的,所以《诗经》的题材就是这四种,国风、大雅、小雅、颂,而《诗经》的修辞,就是它写作的手法又分为三种,叫赋、比、兴。
赋,赋是铺陈善恶,直陈其事。也就是直接把事情表述出来,就是它的情感很有条理,按部就班的把它陈述出来。这个比是拿一件事与另外一件事物来比较,兴是先说其他的事物,然后再引发自己真正要说的事情,这个是兴,而比、兴它的差异在,比还是很明显的比喻叫显喻,兴是隐喻,它比较没有那么明显。而诗都是言志,都是抒发表达一个人的志向,一个人的感受。而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讲诗三百,诗有三百零五首,统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代表的话这个诗的精神,思无邪,代表本来诗有三千首左右,孔子把它整理了,将最好最能教化百姓的删成三百零五篇,而这一些诗都是很纯朴的思想,没有邪恶的,而且都是很真挚的情感,没有虚情假意在里面,所以称思无邪。所以我们接受诗的教化,在《诗经》里面,在《礼记·经解》当中有讲温柔敦厚,诗之教也,我们学诗了,慢慢的变得温柔,敦厚。所以假如我们现在人讲话很容易起冲突,这个就是我们缺乏《诗经》的教化,像我们现在批评人就直截了当,有时候对方接受不了,像我们《诗经》第一篇《关雎》,他就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就用鸟类来说明,这个鸟类它们都守夫妻之间的这种情义,假如人不能守这样的情义,那不就人不如鸟了吗?它就用我们刚刚讲的这个比、兴的手法来譬喻,所以没有那么直接去批评。
所以懂得反省的人他就听得懂了,他就会反思了,不懂得反省的人,你也不跟他结怨,不会跟他吵架,所以这个言语还是很有学问。所以诗歌的教化让人对于好事能生善行,对于恶事能产生对自己的一种借鉴提醒,而且学了《诗》之后,我们知道怎么侍奉父母,怎么侍奉国君,侍奉领导者,还会认识很多的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所以我们也应该就《诗经》当中几篇很有代表性的这些教导来学习,这样我们能从中体会言语怎么恰当,言语怎么有条理,言语怎么感动人,那当然感动人还是真诚的心,还是成就他人,成就国君的心。这个《诗经》它是由孔子传给子夏,子夏再传荀子,荀子再传给毛亨,毛亨再传毛长,所以我们一般《诗经》称《毛诗》,毛长是小毛公,毛亨称为大毛公,要研究《诗经》,郑康成注解《郑箋》,还有孔颖达他也很崇敬郑康成,唐朝的孔颖达他为《毛诗》还有《郑箋》都做了注疏,称为《毛诗正义》,都可以透过这些注解来深入。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这个诗既亡,就是说明《春秋经》产生的一个因缘,我们刚刚讲到国君都会有采诗的官员去汇集这些诗,了解自己施政的状况,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甚至于诗当中,老百姓这些心声里面也有对当前政治的一些不妥当的地方也会在诗当中反应提醒。但是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采诗的情况已经停止了,因为那个时代王政衰微了天子的影响力弱了,而这个采诗的事不再举行,所以民间的诗歌就没有专人来负责整理保存,所以孔子便作了《春秋》,因为《春秋》这部书它蕴含着对当时候政治的褒贬,所以就可以知道君王为政的得失,这个与采诗的方式来观察各地百姓的想法与反应在治国上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所以以前是透过诗可以留下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它政治的得失记录,但是现在采诗没有了,孔子作《春秋》可以让后世清楚这些时代它真正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在哪里。所以孔子作《春秋》也是用心良苦,所以经文当中说寓褒贬,寓是寄托,褒是赞誉,贬是谴责,别善恶就能辨别善恶,而《春秋》是根据鲁国的历史来编纂而成,记载了十二个国君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这个是讲到《春秋》。我们接着看经文“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这一句是说明了《春秋三传》的内容,《春秋三传》是来阐释《春秋经》的三种著作,就是《公羊传》、《左传》,还有《榖梁传》,《左传》主要铺陈史实是以记言记事为主,把当时候的情况记录的比较清楚,因为《春秋》它记的比方说在郑国发生的事,郑伯克段于鄢,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看这一句很难看得懂,但是《左传》就把这一件事它发生的缘由记得比较清楚。我们好了解《春秋经》,我们看郑伯,这个伯字代表他的爵位,天子封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等级,而这个郑国的国君他自己称公,你看郑庄公,所以等于天子赐予他的爵位只有伯爵,他自己却自称公,这个已经是不尊重天子,所以这君臣关系就已经乱了。所以孔子就用一个伯,郑伯,它就已经褒贬已经在里面了,已经在贬郑国国君,而且也在提醒当时候君臣之礼废了,我们之前讲到《了凡四训》讲事君如天,古人格论,在家里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所以古代叫天地君亲师。
所以君跟父母亲这些在我们生命当中对我们恩德都很大,而在古代一个国君他必须为天下的安定殚精竭虑,所以古人都感君恩,感谢国君的恩德,国君对我们恩德很大,我们事奉国君要非常恭敬,所以事君如天,古人格论,这是古人非常强调的做人道理。我们看到《格言联璧》里面讲竭忠尽孝谓之人,这一句当中提到忠孝二字,而且用的是竭忠尽孝,竭跟忠,这个竭跟尽,成语讲竭尽全力,等于我们回报父母,回报国君的恩德,那种心境就是全心全意。人假如常常还要想自己,他这种忠孝就做得不圆满,而忠孝二字,可以算是我们做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假如这两个字没有做到,没有用心去落实,等于是人格就有缺了,人身就保不住了,所以从古代这些教诲再反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动不动就要骂国家的领导人,这个可要慎重,为什么?因为你批评国家领导人,影响的是广大的人民对领导者的信心,人民都没有信心了,整个国家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言语要谨慎,而且言语的存心,事事都是要为国家团体想,要为领导者想,我们言语就知道进退了,不是常常都是发牢骚,发脾气的在那乱讲。
所以修学这个口业是一定要谨慎的来守,《无量寿经》一开头就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所以子贡曾经问孔子,君子亦有恶乎?君子有没有觉得非常不妥的事情,觉得比较不能忍受的事情,其实就是说这些事负面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孔子就有讲,恶称人之恶者,常常都会讲别人的过失,这个会让自己会让团体的氛围变得都好批评,都是只看别人的问题了,那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体会不到别人的付出。那这种团体的氛围铁定是人心离散的,很容易就瓦解掉了。所以风气是看不到的,但它是存在的。
所以孔子观察世间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恶称人之恶者,尤其假如我们是修学的团体,假如形成好批评的风气了,那这个团体就没有学风跟道风了,甚至于还比不上世间的团体,而我们本身又是代表佛教,代表传统文化,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还是这些错误的习气做主,那造的业重,为什么?接触我们的人会说,怎么会传统文化的团体是非还比外面的多?那不是让大家丧失信心吗?变成我们在修学的团体没有表好法的话,变成了断别人的慧命了,断别人对正法的信心,结果我们变成造这样的业了,别人还没有这样的机会断人慧命,我们假如在这样的因缘当中,就很有可能因为随顺习气,断了人家的法缘慧命,所以一开始跟大家有提到,佛门有一句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怎么会修行的人反而堕地狱的多?因为修行的人,他假如在道场团体当中没有表好法,就可能有断人慧命的情况了。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有深意,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这个就是居在下位去批评领导人,这个也是佛门的大忌。
佛门在《梵网经》当中,这个戒经里面有讲到不作国贼,不谤国主,这个都是重戒,可是我们假如不用心深入这些教诲,都会忽略掉,有人可能会说时代不一样了,但我们要冷静,时代确实在变,风气也在变,可是天地之间的天律,善恶是非,那是不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以前不孝父母的罪,到现在还是一样的,哪有说现在的人风气变了,所以罪就轻一点,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假如不遇到经典,随着这个时代的一些风气,那不得了,所以现在的人造的口业,造的罪业,那不知道比一百年前的人要多多少倍。这个是从《论语》当中我们体会到不能谤国主,《了凡四训》当中讲的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所以忠孝二字,不可须臾离也,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尽忠尽孝。而《春秋》里面讲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伯字,已经显露出郑国国君不尊重天子,克段这个段是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但是夫子用克,克是指对敌人用克,那怎么兄弟变敌人?这个也是点出来,他们兄弟之间兄不兄,弟不弟,而为什么会搞成兄弟冲突?因为他们的母亲母不母,因为郑庄公生的时候是难产,所以母亲就比较不喜欢这个儿子,就宠爱共叔段,宠爱儿子,最后这个共叔段就越来越跋扈嚣张了,这个哥哥郑庄公又没有及时的教导好他的弟弟,最后就造成兄弟的冲突了。
所以《春秋》就一句话就把褒贬都点得很清楚,但是问题实际的状况那还是透过《左传》对于整个世界比较能充分的了解,所以《左传》是以记事为主,而《公羊传》、《榖梁传》是以阐释《春秋》的经里面的微言大义为主,是解释经的书,《公羊传》是鲁人公羊高所传,《榖梁传》是鲁人榖梁赤所传。祖师大德也是强调要学《春秋》,才懂得涉世,因为透过这些历史,我们就了解是非善恶,了解处事当中五伦的本分跟应该怎么应对进退。
我们接着看经句“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等于我们对于四书五经有下过功夫了,明白了经的这些义理,“方读子”才再进一步学子书,这个子在古代是尊称有德行有学问者,他们研究学问的方向和内容不尽相同,都有各自的思想体系,像我们常听到的法家、阴阳家、墨家诸子百家,他们都有各自的思想体系,他们对事理的看法想法写成书,也都有可取之处,但是,非全然是正确,或者不一定适用于这个时代。所以就要撮其要,撮是摘取,摘取这些诸子里面的比较重要的,他们的一些可以参考的要旨,记其事,记下各家的言行学说。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的总序当中,对于子下了一个定义,自六经以外,我们刚刚提过的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经之外,讲书立说者,皆子书也,都属于子部。接着经句讲到“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前面提到要方读子,接下来举了几位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这些思想家“五子者”,首先有荀扬,荀是指荀子,跟孟子差不多时代,是战国赵人荀況,这个荀子等于是先秦儒家集大成的人物,我们比较熟悉他提倡导人性本恶。可能大家看到这个说法,那《三字经》一开始说人性本善,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大思想家,他提的角度,见解不同,我们一开始讲的本善,那是指每一个人本有的性德,像佛家也讲要改过,要修善,这个修德里面要断恶修善,要断恶,就是要断除我们这些贪嗔痴慢的习气,所以要持五戒,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要修十善,所以孟子讲这个性善,那就是要长我们的善根。荀子讲性恶,就是要对治我们这些过去生形成的恶习气。
所以角度不同,但是对于我们修身都是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我们不要只从一个角度之后,就觉得其他的这些思想家讲的不对,所以荀子是认为人性中这个人性里面就习气中有贪欲之念,还有好利这些习气,所以主张重视教育,重视礼教,他强调隆礼就是很重视,隆是隆重就是很重视礼教,所以透过学习使人人知礼守礼,才能遏制住这些恶习,趋于善道,每个人都能趋于善道,调伏这些恶习,人心得到教化,天下就能太平。这个是荀子的教导,荀子他对于教育学习,也有很多非常宝贵的教诲,像劝学这篇文章对我们学习很有启发,因缘生老师有一本书是对师说、学记,还有荀子的劝学做注解。
这个很值得大家花时间来学习,因为我们走的是教育的事业,对教学更深入,这些圣贤人的这些理念还有这些教学的智慧方法,经验都要学习,这三篇文章是非常精辟的。经文讲扬是指汉朝的杨雄,字子云,他是四川成都人,他为人是口吃,虽然有缺陷但是他很努力,他很会作词赋,曾模仿《论语》作《法言》十三卷,模仿《易经》作《太玄》十卷,又收集当时各地的方言,写了《方言》十五卷,这个对于研究古代的语言是重要的资料,而且《法言》一书建立尊孔的儒学思想体系,所以他们写的东西对后世影响都很大,我们古人跟我们同样是一生几十年的岁月,可是怎么感觉他们留下来的东西很可贵,影响很长远。而且奇怪了,他们跟我们同样一天二十四小时,他们怎么能做那么多东西?像清朝陈弘谋先生他走过十几个省,治理过那么多的地区,他的工作也是非常繁忙,结果他还编撰了《五种遗规》,而且这一套书是宝书,统统抓根本。
第一部《养正遗规》,要成就一个人才,童蒙养正,他收集了那么多历代最精辟有关教育孩子的这些教诲,把它收集起来,汇集起来。第二个《训俗遗规》整个社会的风俗教化,这些好的教诲收集起来,一个是从小的教育,一个是训俗,那等于你整个社会的风气,它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没有一个好的社会风气,你怎么教化人?孟子为什么要三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训俗遗规》。
第三《教女遗规》,有好女子才有好妻子,有好妻子才有好太太,有好太太才有好子孙。所以印祖讲天下太平,天下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印祖讲的太有道理了,一个国家安定要有真正的圣贤人才,可是圣贤人才从哪里出来的?从女人的房间培养出来的,所以古人留了两句话,闺阁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所以女人有德,女人是天下人才的源头。所以女教非常重要,陈弘谋先生《五种遗规》第三部就是《教女遗规》。
第四《从政遗规》,第五是《在官法戒录》,这两部书最重要的凸显了,你一个地方风气谁的影响最大?父母官,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好官在那里一治理,这个地方马上就兴盛了,而且像陈弘谋那么好的官,像他在江西治理一个地方,后来他离开了,这个地方一百多年后,一个新任的官员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就是陈弘谋先生已经离开这个地方一百多年,可是这一个地方的百姓还深深受到他教化的影响。所以父母官很重要,官员很重要,所以陈弘谋先生用心良苦,所以后面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就是对官员的教化。
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像诸葛孔明治蜀国,现在四川那些很多的少数民族,都在怀念一千多年前诸葛孔明,他做的很多事,到现在还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比方像普洱茶,那都是孔明那时候重视,把这些行业都能够把它管理好,包含注重水利工程,这个都江堰是秦朝李冰父子设立的,可是到了孔明,他为了护好水利工程,专设官职来管理都江堰,这个做法影响了一千多年来,孔明以后的这些官员,都很重视都江堰的治理,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这一方百姓不只是当时候的百姓有可能是往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百姓都受到他的影响,所以有时候多看看这些圣哲人他一生的贡献,确实会让我们很感佩,而且也会生惭愧心,就像《了凡四训》当中提到的,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同样是一生,他们为什么能产生这么有价值的人生,我们可能庸庸碌碌,死了之后就化为黄土了。
所以多看这些圣贤的风范会让我们长志气,会让我们懂得去效法他们。《菜根潭》有一句话讲得好,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自己期许能够进入圣贤的行列当中,不要作为一个随波逐浪的人,这个是刚刚看到杨雄这么多著作影响后世的一个感触。所以文天祥讲的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个人难免一死,但是到底留下什么?丹心是自己的真心,赤诚之心,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史册,我们要照自己的历史,不能糟蹋了自己的人生,我们要照家庭、家族的历史,我们到底留给后代什么?我们要照佛门的历史,要照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我们一个弟子应该做的事,尤其又遇到民族文化危急存亡之际,我们怎么可以袖手旁观?所以印祖说敦伦尽分,我们有多少的本分应该尽?文天祥这一句讲得好,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尽了本分就是照了汗青,现在这个本分还延伸到我们对整个地球,地球母亲都被我们糟蹋成什么样子了?整个地球现在走上那么多的纷争,甚至是战争,我们身为地球人应该做什么?所以师父都在给我们表演,他尽心尽力在带领全世界重新走上一个安定昌盛的路,他老人家提出的理念都是可以救世,而且都是非常紧急该做的,所以宗教团结这个是真的能够让世界重新走回安定,那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老人家这些救世的理念,在未来的岁月,我们也都应该尽我们的力量,所谓师志为己志。
第三位是文中子,隋朝的王通,字仲淹,他是龙门人,是唐初文学家王勃的祖父,他是死后追谥文中子,他著有《中说》一书,因为立论凭证于治国修身颇有实用。接着是老庄,这个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老子跟庄子,老子著的《道德经》,《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这道家很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强调无为而治,强调寡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春秋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看守藏室的史官,后来他隐居没有出来当官,他主张是清静无为,是道家的始祖。《庄子》是庄周所作,庄周字子休,战国蒙城人,相当于现在河南商丘县南。
庄子也曾经做过蒙地管理漆园的官,根据《汉书?艺文志》,《庄子》原来有五十二篇,现在的《庄子》是晋郭象所编,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庄子》内篇有七篇,外篇有十五篇,杂篇有十一篇,这些常识我们了解一下。接着我们看下面的经文,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这一句也说明,我们读史书要掌握的要领,经子通等于是经书跟子书都读通了,就可以开始研读,这个诸史就是各种史书,而且研读当中掌握很重要的是考世系,知终始,考察各朝世代相传的统系。知终始就是明白他们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他为什么这朝代灭了?这个朝代是怎么兴起的?我们充分了解了,就可以知道一个朝代是怎么兴衰,我们从中就得到了启示,所以读历史的人长很多的见识,从历史当中得到很多借鉴,这个是会学的人。古人留了一句话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是假如我们读历史,比方说读到夏桀商纣,说怎么把国家搞成这样?把人民害得那么惨,这叫哀之,而不鉴之,就是没有把这个历史引以为戒。比方说后面的这些君王国君,他读前面的历史觉得太惨了,可是他自己没有引以为戒的话,很可能他同样犯这些错,所以又让后人要看到他的情况,继续再哀叹,所以我们自己读到古人这两句话,要提醒自己我们所学的这些历史当中的事件,甚至是国君,或者这些大臣的行为都要得到启发,那可能有人就说了,我也不是国君,我也不是大臣,所以学东西要用心领悟,而且我们佛门说小大圆融,治国跟治家原理原则相同,所以他是治国,他好的他不好的,我马上能结合到我自己的修身齐家得很大的受用了。
比方说周朝,泰伯、仲雍可以把国家让给弟弟,那这个不就是在一个家庭里面懂得礼让吗?谦让吗?钱财身外之物,而兄弟这是亲情,更应该珍惜,我们读到周朝这个历史,我们真领悟了,在自己的家庭家族里面,自己就带头财务轻,怨何生。读到唐朝张公艺,人家九代都住在一起,他的表法写给唐高宗的一百个忍字,这个历史我们读完了,百忍家风我们也学到了,那就言语忍,忿自泯,所以《弟子规》虽然是家训的,治家的,事实上从历史再对照到《弟子规》来讲,很多国家的兴跟衰也都离不开《弟子规》这些修身治家的原理原则。
《三字经》教导我们是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这个次第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读了经就明白义理,又读子,又能掌握这些诸子一些很好的言行言论,我们就会形成对是非善恶判断能力,有了这个基础再来读历史,那就能吸收历史教训,很有见识,很有见地,可是假如我们没有经子的基础,我们假如去学历史,有可能这些历史事件我们还会理解颠倒了,颠倒黑白都有可能。所以读历史是要有基础的,一般都讲读历史的基础叫史识,知识的识。史识来自于一个人的学识跟阅历,那这整个学识,应该就是积累了经子的基础,再来读史。李炳南老师也是很鼓励大家要学历史,这样能懂得人情世故,而且可以少碰钉子,少受罪。
因为有时候我们应对进退不得当,可能冒犯人得罪人了,自己往后很多年产生了一些恶缘阻碍,所以还是要懂得应对进退,所以李老说少碰钉子,少受罪,像讲话不对的场合,我们一讲,忍不住了还是讲出来了驷马都难追了。所以有一句话讲,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个话忍不住一出去了,要对这一句话做弥补,做善后,不知道要花多少的气力的。而史分为国史,还有通史,国史一般就是记载这一个朝代的历史,通史它就比较是从古至今,比方说《资治通鉴》,它记载的就从战国一直记到宋,这么长的时间这是通史。
我们接着进入历史的部分,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这一句经文介绍了古代的三皇,就是从伏羲到神农再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称他们为三皇。我们说三皇五帝,这个三皇就是指这三位祖先,羲农,我们前面讲到的伏羲氏,他画八卦,教人民渔猎,神农是又称炎帝,所以我们常用炎黄子孙炎帝就是指神农,帝就是指黄帝,相传他创造了耒耜就是农耕的农具,教民耕种,我们以农立国,这个最开始应该就是神农氏,而且他还尝百草,他也是医药的祖师爷,来给人民治疾病。而神农氏后来也因为尝这个草药,结果来不及解毒也牺牲了。但是他这种为了百姓的病苦,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子孙感恩,进而也应该效法。那大家想,他尝百草帮人治病,那我们每一个人怎么效法这个精神?假如每一个人学东西都能回到自身,都会有所领悟的,可能我们想我又不从医,医是治人的身命,但是教育治人的慧命,所以每一个人假如用心学习汉学,把儒释道圣人教导的我们都尽心竭力来落实,我们会很有领悟。比方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学了之后全心全意对治五欲,当然在对治过程,我们都依照经典来给我们指导,最后调伏了这些欲望,谈起怎么治贪,怎么治贪财,怎么治贪色贪名,我相信下过功夫的人,一谈起来是娓娓道来,请问我们这么用心修学之后,我们能不能治人家精神上的疾病?能不能护持他道业的增长?决定可以,所以我们已听经闻法了,我们这一生要自觉觉他,觉他不就是在护念人家的慧命了吗?可是要提升慧命,最重要的就是对治习气,所以我们在对治习气上下大功夫,以后我们这些宝贵的领悟经验,可以帮助非常多人,但是是我们得真干才行。
所以师长老人家曾有一段开示,怎么帮助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不孝,我们就落实孝道做表法。这个时代的人不悌,我们就做给他看,这个时代人不忠,我们就忠,这时代人不信,我们信。等于怎么落实五伦八德,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很有决心毅力的去落实了,那个中的酸甜苦辣,个中的领悟,就是给所有这个时代人,增长慧命最好的甘露。所以我们接下来,很多都提到这些古圣先王,我们边学的时候,可不要大家觉得那跟我都没关系,变得当作一个知识学习而已,所以这些祖先都很慈悲,对后世的影响这么大,那我们也将是后世子子孙孙的祖先,所以我们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当然承先,以这些祖先为榜样,以二千五百多年这些圣贤人为榜样,我们会为人父母,我们也会为人君,我们也会为人臣,我们也会为人子,这五伦的本分角色,其实在整个历史当中,正的反的这些样板太多了。所以我们要选千古流芳,还是选择遗臭万年?那就是自己决定了,那可能有人要说了,我这小人物历史也记不上去,我怎么会遗臭万年?我们要慎重,世间可能历史上没我们,可是阴间每一个都记很清楚,再来,假如我们这一生不好好进德修业,断恶修善,那个掉到三恶道可不是万年。
我们以前看电视节目说,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实这个到三恶道,所以真的是万岁万岁万万岁,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师长最近讲经特别讲一句,我们要记住,三途一堕五千劫,那个劫就不是万年的单位那更长,而且是五千劫,所以不能跟我们的法身慧命开玩笑。当然不跟自己的慧命开玩笑,要自觉,但是自觉过程当中离不开觉他,就像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相长,利他就是自利,所以明明德跟亲民分不开的,紧密结合,自觉跟觉他也是紧密结合,所以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提升这个慈悲心。这一生跟任何的人,不只亲朋好友,所有有缘的人我们都要尽这一分缘分,成就对方,有多少缘尽力做多少事。我们这些先王他们为国君,他们确实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他们这三个精神都做到了,作之君以身作则,作之亲爱民如子,作之师,他们都给予百姓非常好的教诲,我们之前学过《尚书》,很多都是古圣先王的言论传下来的。自羲农,至黄帝,黄帝姓公孙,我们称为轩辕黄帝,他生于轩辕之丘,后来又生长姬水一带,所以又称姓姬,建国于有熊这地方,所以称为有熊氏。当时候他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当时候的中原一带,黄帝那个时代有很多的发明,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影响很大,像发明舟车,发明指南针,还有史官仓頡造字,甚至医学黄帝跟岐伯的对话,传下来是《黄帝内经》,所以他是文明的一个始祖,很多重要文明的发展,都在黄帝那个时代产生的,号三皇,称他们为三皇,皇是指伟大的君主,伟大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居上世,上世指远古的时代,离我们都有黄帝离我们五千年,羲农、伏羲跟神农就更久了。
接着,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此句介绍了尧舜二帝的治国政绩,所以唐虞尧舜称为二帝,因为他们都把帝位给贤者,所以称那个时代圣明的时代,我们称政治办得很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称为尧年舜日,这个成语就代表,尧舜就表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政治气象。唐有虞,唐是指唐尧,他曾经在唐在尧这些地方,所以后来号尧唐,历史上称唐尧,相传他在位九十八年,而且他要把帝位传给舜的时候,考察护念舜帝达二十八年之久,所以他是很负责任的一个国家领导人。一定把接班人培养得非常好,我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一个人对于家族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下一代的人才培养起来,当然这人才不一定,最好的人才那不一定只是自己的孩子,你哥哥你弟弟那都是父母祖先的血脉,有缘都要尽力培养,从家庭延伸到团体,甚至于你是企业的领导人,你都应该为了这整个团队,培养出好的接班人,这是负责任的而且功德很大,以后这个接班人能的利益团体,甚至利益人民,那这个培养的人记功记头功,所以舜王的功业尧帝也记头功。
所以这个精神在后代为官者,他的政绩里面,首先第一个他推荐了多少人才,举孝廉,就是一个官员的政绩当中最重视的一点,尧帝的儿子丹朱不是一个治国的人才,所以尧帝把帝位给舜,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是治国的人才,所以舜把位子禅让给了大禹,所以相揖逊,揖逊就揖让,就是揖位让给了贤人。所以历史当中称这个时代,叫圣明的时代,舜王也是我们《二十四孝》之首,其实舜王给我们的人生很大的启示,他遇到父亲跟后母要害他,这样的情况已经算是这个人世间最大的磨难了,可能礼旭这一辈子遇过的,还没有遇过这么大磨难的人生。可是您看他的态度,不指责家人,还是依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反省自己,最后舜王有吃亏吗?没有,他成就了德行,而且他的福报智慧德能都现前,最后当了天子,所以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所以我们的祖先教我们做人,首先从学吃亏开始做,假如舜王当时候没有反省自己,反而跟家里人冲突,可能在坐的同学很多人都不存在了,因为舜王有圣德,所以陈姓、姚姓、虞姓、胡姓、田姓都是他的后代,舜王那时候不学吃亏,舜王那时候不忍辱,那这个后代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生气的时候,要有前后眼,我一生气给祖先丢脸给后代遭殃,都连在一起一体的,人有这样的前后眼,言语行为都很慎重,就能克服自己随顺习气的习惯,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