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传统文化丨政治文化之ldquo礼与礼
导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礼和古代的礼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有很多礼仪、礼节。但是在中国古代,礼的功能不仅仅是礼貌、礼仪或道德规范,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种功能。
一、释“礼”
在《论语》里面,孔子对鲁国的大夫季氏说了这么一段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是指的古代的一种乐舞,一行八人称为一佾,八佾的意思就是一行八人,共有八行,六十四人组成的表演乐舞的队伍。那么八佾舞于庭这样一个乐舞活动,孔子为何如此生气?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礼的问题,在周代,八佾之舞属于天子之舞,只有天子才能观看这样的乐舞,而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诸侯只能观六佾之舞,大夫只能观四佾之舞,所以,季氏观看八佾之舞这件事违反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在孔子看来,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礼在那个年代,它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涵,一个就是道德规范,第二个是典章制度。那么这样一种典章制度,实际上它已经具有了法的意味,如果违礼,可以说就是违法。
荀子在《礼论》中对礼的起源进行讨论过,他说:礼,起于何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以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按照荀子这个说法,礼,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人们欲望的一种限度,人的欲望生来就有,而这样的欲望是一种无限的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人们就会发生争乱、争斗,那么争则乱、乱则穷。当然,早期的礼或最初的礼,不一定是先王制定的,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群居生活的时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分配的时候,它需要有一系列的规则来进行规范,而这一系列规则可以说就是礼的起源。
二、礼制
礼制的成熟主要是在西周时期。历史上周公制礼这个事件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化事件,他把前人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的礼仪规范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治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上至政治,下至生活,各个方面它都有。归纳起来,有五大方面,我们称它为五礼,即吉、凶、宾、军、嘉,这五大类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1、吉礼,主要是指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之礼。比如古代的天子,要祭天、要祭地、要祭日月星辰还要祭山川大地,而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它都有相应的一套规则、规范。
2、凶礼,主要是指一种哀悯、吊唁、忧患之礼。比如国家遇到了一些自然灾害,往往有相应的一种礼仪与规范,要求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去处理;再者就是我们依然重视的,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去世了,丧葬活动也有一系列的礼仪和规范。
3、宾礼,主要是指接待宾客之礼。我们今天生活中接待宾客往往也要讲礼,当然我们今天的礼相对比较随意,而古人接待宾客之礼也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的,尤其是国与国之间宾客的接待。
4、军礼,主要是指军队中的一种操演及征伐活动中所举行的礼仪。比如军队要出征,它有相应的祭祀,相应的仪式;比如迎接宾客的时候,往往也有军队操演,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用仪仗队接待外宾一样。
5、嘉礼,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所需要的一种礼仪。在国家层面上是如此,在平时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现在结婚要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才能称作是合法的婚姻,而古代的婚礼规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这样,你的婚姻才是合法的。
实际上它已经具有了一种法的意味在里面,很多时候它就是法律,所以违礼就是违法,这和我们今天违礼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以礼入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礼逐渐也融入到法律之中,尤其是在儒家独尊以后。《后汉书》里记载过这么一段: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在这个时期,礼和法,它们已经完全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叫失礼则入刑,失礼就是违法。
八佾之舞是天子之舞,六佾之舞是诸侯之舞,四佾之舞是大夫之舞,也就是说礼实际上严格规范着一种等级制度,它包含着一种不平等的思想。我们今天的法律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而古代的法律却是以礼入法,这也就体现出中国古代法律在很大层面上有着不平等因素,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END-●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