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争鸣丨荀子文本思想与公共问题及其他
“不善”在《荀子》里根本没有什么所谓“严谨驳论措辞”!一句也没有!全部都是如下面句子的涵义:不善是恶的同义词!《荀子王制》:“聽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
荀子思想最大的关怀就是有关政治的学问。荀子面对的现实也是诺诺千夫,虽诸子放言高论,但他们舌底翻澜,不知是非治乱。
其时不善与善对举,犹如今日恶与善对举,用语习惯而已,是这个情况吗,周老师。
是的!荀子面对的问题是:偏险悖乱,如何以,礼义法度,去化性起僞,成就群居和一的社会!“善-恶”对举的修辞手法在先秦文献是很普遍的,不是后来才有!先秦已经有善-恶对举,善-不善对举的两种修辞法或习惯句型!《尚书》、《易经》及其他先秦文献有很多“善-不善”对举的例子:《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但是同时也有“善-恶”对举的例子:《尚书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易经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所以说“善-恶”对举的修辞习惯句型要到汉之后才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语言修辞有个人喜好,孟子、墨子就没有使用“善-恶”对举的修辞法。墨子与荀子喜欢用“欲-恶”;墨子不喜欢用“好-恶”对举,但荀子经常用“欲-恶”对举,更多的是用“好-恶”对举的修辞句型。但因为我与林老师的讨论牵涉“善-恶”的修辞,所以下面只举这类的例子:
《荀子?臣道》“揚其善,違其惡。”
《荀子?彊國》“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荀子?樂論》“善惡相象”。
所以林老师固执荀子的修辞只用“善-不善”,然后坚持《性恶》篇是刘向把原来的“不善”都改为“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臆测!他没有全盘考虑先秦文献里已经有“善-不善”与“善-恶”两种修辞习惯而荀子两种修辞习惯句型都有使用!荀子的文字表达力强,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他不可能只满足只用一种修辞表达方式!所以他同时使用“善-恶“、“善-不善“;“好-恶”、“欲-恶”涵义相同而语言表述不同的事实是理所当然的!
了解,多谢周老师赐教!
客气了!大家认真讨论!我说得不合理的,请指出批评!不必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