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对诗学史和文艺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3/13 13:32:07   点击数:
北京中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403/8810647.html

  荀子在继承儒家“诗言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了新的成分—“情”。可以说,荀子认为文艺源于“情”,有着“情本位”的文艺发生论。在《乐论》中,荀子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文艺源于人情”这一观点。“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探寻乐的形成,认为乐是“人情之所不免”,源于人情,发自内心,强调了文艺的情感特征。

《性恶》篇中也谈及了人的自然本性对“情”的需要,“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言文艺源于人类本能的情感需求,肯定了人对文艺之美的内在合理性。荀子把乐的产生,不归于外物的作用,直接归于人之心、人之情。而“情”又是自然感发的,不依靠外物和人为产生,是人自然本性的需要。在荀子看来,音乐的产生源于人内在的感情,根植于人本性的自然抒发,是人心有所触动的感情流露。荀子“以情论乐”,实际上是提出了文艺方面的“主情说”,即文艺来源于情感。

“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在《乐论》中,荀子明确而深刻地揭示出情感这一文艺的基本特征,触及了文艺的本质,发前贤所未发,足见荀子所立足的高度和所能见的深度。荀子还提出了“情文俱尽”的命题,他在《礼论》中涉及的“礼”视域下“情”与“文”的关系,在文艺史上意义重大。“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作解:“情文俱尽,乃为礼之至备。情,谓礼意,丧主哀,祭主敬之类;文,谓礼物、威仪也。”荀子认为,礼始于疏略,成于文饰,终于愉悦。最完备的礼达到了“情文俱尽”的境界。“情”即意,是人内心的情感;“文”即载体,是外在的文飾、仪式等。在荀子看来,“礼”分为三种层级。

首先,是“情文俱尽”,情与文兼备,互为表里;其次,是“情文代胜”,情胜于礼或礼胜于情,只注重一方有所偏失;最后,是“复情以归大一也”,虽无文饰,但情感归于质朴。荀子的论述逻辑结构严谨,三种礼类在比较之中高下尽显,荀子也最推重第一类“情文俱尽”的中和之美,情文皆备,达到了最完满的状态。若延伸到文艺思想方面,也同样适用。

“文”涵括了诗歌音乐等文学艺术作品,要求文艺作品和表达的情感合一,强调情文俱尽,文质皆备,以达到一种“中和之美”。荀子在文艺的发生和本质的问题上,提出了“情本位,情文俱尽”的文学观。从人情的角度论述文艺发生的根源,开后世“诗缘情”说的先河,并强调“情文俱尽”的文学观,这在诗学史和文艺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荀子的文艺思想终究是从其整体思想中抽绎出来的,是总结归纳得出的。荀子的文艺思想是十分丰富且具有系统性的,集诸子百家之大成,体现出学者式的渊博厚重。他文学观中涉及的关于文艺本质、文学创作、文艺功用和文艺审美相关理论,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他自身的文学创作《赋》篇和《成相》篇,对汉赋和俗文学的启示很大,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传统,成为先秦百家思想的批判者和熔铸者,开儒家思想的新方向和新格局。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荀子的文学思想受其时代限制,具有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艺的自由发展。但是瑕不掩瑜,这位伟大的学者,终触及了文学的本质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千年来的传统文学观,我们绝不能忽视荀子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他的文艺思想是珍贵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79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