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有温度,有故事的蓝印花布
手工艺,从造物之初,便带着匠人手抚掌摩的温度,一见如故。因为手与心的连在一起,所以手工艺品也是心意相投的。手工艺,自诞生之始,亦怀着手艺人对生活的朴素热望,与生活发生着热切而丰盛的联系。透过物品,审视其承续的工匠精神、承载的生活文化,并以此照亮当代人的心灵。
在遥远不可及的年代里,追求恰如此时的美好,是蓝印花布上透出的朴素意味。自然而然地把精致深藏于粗犷,温热的情感和寄托,才能逃过时间的湮没。摸索生活的智慧,最终滋生出在一个新时代生长的力量。在蓝白世界见印染历史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从江南起源后流传于全国,曾“衣被天下”。其中,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令人瞩目,其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刀法,在我国传统印染中独树一帜。
蓝印花布的魅力在于图案形式多样,内涵底蕴丰富。其纹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此外,蓝印花布框架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蓝白布局对比更加强烈,在粗犷拙朴的造型之中,更显刀法线条的流畅。
在印染技艺方面,南通蓝印花布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将传统的小布印染发展为宽布印染,将单调的蓝白亮色创新到深浅蓝复色,将原始棉麻面料拓展到丝绸面料。
蓝印花布的工艺可以说是在传统印染技艺绞缬、蜡缬、民间夹缬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个防染工艺。
靛蓝染色技艺历史悠久,其染料是从蓼蓝等植物中提取。战国时区荀子目睹靛蓝的染色过程,即白布下缸染色取出氧化后,由黄变绿、由绿变蓝,经过多次反复染色氧化再变青的变化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慨。蓝草是靛蓝染色的主要原料。因其大面积种植以及上色相对牢固、不易褪色等优点,成为了古代主要的植物染料。
蓝印花布研究价值每一个时代自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倾向,蓝印花布的诞生及其流传与它的艺术特色和人们的审美倾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中不仅隐含着众多无法言传的诀窍,还凝聚着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审美情感。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作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