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谈一谈荀子和他的两个弟子韩非子amp

发布时间:2024/3/6 13:59:46   点击数:
主治白癜风疾病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我们在浅谈荀子那一篇提到过,荀子是打破当时“儒者不入秦”这一不成文规定的第一人,而荀子入秦后,也被自己的所闻所见震撼到。这主要体现在被秦国攻破母国而被迫成为秦民的百姓并不怨恨秦国王室,因为秦国遵循依法度治国,普通人也可以按军功行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荀子入秦国之后的故事。

荀子到秦国之后,受到了秦王室的款待,而荀子也丝毫不吝啬对于秦国的夸赞,与此同时荀子当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目前秦国虽然看起来强盛,但仍存在隐患。荀子所说的隐患就是秦国太过依赖法治,过刚则易折,他提出秦王室在法治的基础上,应该加入儒学的治国思想,两者结合,方为长久之计。

那秦王室的反应是什么呢?当然是嗤之以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以为然。按我们现在的眼光,荀子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国一家独大,风头正盛,这让秦国从上至下都认为自己国家治国有道,走的就是最正确的道路。试问,当你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要小心翻船,你是相信居多还是恼怒居多呢?这样想一下,是不是就好理解了。

碰壁的荀子离开了秦国。而后他收了两个引以为傲的弟子,这两个弟子,一个叫韩非,一个叫李斯,是不是突然发现都是老熟人,没错,就是你所认识的那个韩非子和李斯。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身上肩负着韩国的荣辱兴衰,而李斯则是白衣出身,他最大的理想是实现自身的抱负。二者虽然出身不同,但却几乎同时的选择拜入了荀子门下。

我们一直提到过,荀子一生致力于寻找儒学和其他学派融合的可能性。在秦国兴起的实例中荀子受到了启发,想要将法家思想和儒学结合起来,但他仍有自己的坚持,认为应该是儒学为本,法学为辅。他的两个弟子并不这么认为,因此师徒三人经常会在这方面进行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即便如此,韩非和李斯仍然是荀子最看重的两个学生。

孩子终归是要长大的,弟子也终归是要自己去闯荡的。学成以后,韩非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承担起自己身为贵族血统帮助韩国对抗秦国的重担,而李斯虽然敬重自己的老师荀子,但他的偶像,却是带领韩国走向强盛的商鞅,因此,自由身的李斯选择追求自己的理想,前往秦国。

韩非和李斯虽然出身不同,但两人的认知和观点却空前一致,因此这两位同门师兄弟均视对方为知己。韩非羡慕李斯的自由和洒脱,但他身上有丢不掉的责任和义务,二人就此拜别,临行之际,韩非郑重向自己的师兄弟、也是自己看重的知己作揖,“希望来日在韩秦两国的战场上,不会碰到李兄”。随后,二人分别。

荀子站在城门之上,眼眶含泪望着自己最得意的两个弟子远去,他知道,此一别,他们师徒三人大概是此生不会再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87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