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人以灵与万物相通麟开祥趾
《小窗幽记》中写道: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放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天下有像一句话那么微小,留传千古之后,听来犹感觉新颖而毫不陈旧的;有一字的意义,百世之后读它,还仿佛亲眼看见一般真实的。像这些,怎么可以让它消灭呢?风、雷、雨、露为天的灵气;山、川、民、物为地的灵气;语、言、文、字则是人的灵气。仔细观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无非是“灵”使得它们神妙难尽,我们岂可让这个灵性消失泯灭呢?
孔子曰,三才者,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才可并称三才。易卦,每卦三爻,从上到下排列,讲的就是天,人,地。
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
《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人的存在意义,跟天与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人秉承着天地的正气而生于世间,就应当效法天地的高厚覆载之德,用一颗仁义之心来为社会大众作出贡献。否则,人与禽兽只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儒家讲“仁义”,佛教说“慈悲”,无非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目标,让人同归于善,让人作为名副其实的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而生存繁衍于世间。倘我们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圆满落实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则社会人心必然会日趋真、善、美,我们与天、地并称“三才”也就当之无愧了
作为“三才”之一的人为万物之灵,因其有心灵的力量。而天地万物,大而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春夏递换,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之性,方能丝毫不乱。
刘禹锡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即使没有神仙和祥龙的展现,大自然中的山水也是非常美丽的。名山大川、沧海碧湖、夕阳朝雾、飞流惊湍和奇峰险壑等大自然壮观的景色引人入胜,天地之间,无论山水如何美丽,动物如何繁多,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
人世间的山水及其万物,所有展现于尘世间的花草鸟虫,无不为人而生,为人而存,为人而用,为人而灭。人是万物之灵,不是指人比万物更有智慧,而是指人比世间的万物都幸运,可以经历更多的煎熬与历练,可以在有生之年修炼,可以唯一拥有返本归真、得到圆满的机会。尘世间的其它动物,无论多么庞大、多么灵性、多么长寿,都没有修炼的福分。
《尚书》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就是说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这是一类。“草木有生而无知”,就是说草木虽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是禽兽,所谓“禽兽有知而无义”,就是说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它没有义。这里的“无义”实际上是指禽兽没有礼义廉耻所确立的伦常关系。第四类就是人了,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之所以为天下贵也,是基于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文明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表现得,因此,文字是人类心灵的纪录。倘若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文明将无从建立与累积。风雷雨露是天的表现。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语言文字则为人类的智慧,这些现象的背后,便是心灵的力量在推动一切。我们欣赏自然界所赋予的种种美景时,正是和大自然的灵性相沟通,所以,这是一个心灵的宇宙。掌握了这心灵宇宙的钥匙,对万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