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诗词究竟能否叫櫽括诗
“櫽括”一词,或出于荀子。《荀子·大略篇》有云:“乘舆之轮,太山之木,示诸櫽括。”又,《荀子·性恶篇》云:“枸木必将待櫽括烝矫然后直。”而最早将“櫽括”用于文学批评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熔裁》中曰:“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
而据学者研究,将“櫽括”形成文体,始于苏轼,即将前人的诗或文“櫽括”成词。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櫽括词是宋词的一种特有文体,在此之前,未有见于杂诗者。因此,只有櫽括词,不存在櫽括诗的说法。
果如是乎?余不敢断。
余曾作小诗二首,乃因(歌)词或现代诗而起意,不知算是“櫽括体”否?
《忆别》
微雨初霁,忽闻《青花瓷》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感而寄之。
北山云脚低,忆别落花时。
只恐天青色,不胜烟雨迟。
《花溪》
暮春时节,处处飞红,着地者随风翻转,落水者逐波东去。忽忆普里什文《花溪》,有感。(在那些春水奔腾过的地方,如今到处是鲜花的洪流。)
春水出千壑,奔流入海天。
昔时芳翠谷,今日落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