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历史考证,易传根本不是孔子所作

发布时间:2025/6/30 14:47:08   点击数:
本文由读书笔记整理而来,《易传通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博先生的著作,其中分别考证了《易传》每个部分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编纂过程。按古史辨学派的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考证,有些内容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它的年代,但总能考察出这种说法是何时开始流传的,从而有个大体上可信的基本观点。由于考证过于繁琐,如下只是简单陈列观点,不再多加赘述,感兴趣请阅读原著。一、主要内容1、《彖》主要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有时也涉及到卦名。2、《彖》随着《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今天我们看到“彖曰”的内容即是《彖传》。3、《彖》以及《象》《文言》都是单独流传的,东汉马融(一说郑玄)将内容打散,分附于卦辞之后。二、《彖》的作者和年代1、高亨认为子弓是《彖》的作者,成书于战国早期。2、李景池认为十翼都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写的,因为诗书礼乐不让讲了,儒家转而用没有被禁止的《易》来做文章。3、朱伯昆认为《彖》明显受孟子思想影响,又被《荀子》引用,因此应该成书于这段时间。4、王博认为《彖》应该属于战国中期以后,荀子之前的作品。三、《彖》解经文的体例1、用上下卦象来解释卦辞和卦名,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上下叠加而成的,《彖》对卦象的说明摆脱了占筮的领域,更加注重卦德、卦义的方面。2、用爻位来解释卦辞和卦名,爻位,指的是某一爻在某一卦象中的位置,一卦六爻,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奇数位为阳位,偶数位为阴位。3、中位说,二、五爻分别为上卦和下卦的中位,《彖》中三十四个卦采用了“中”来解释。4、当位说,初、三、五,阳爻居当位;二、四、六阴爻居当位。当位,即得位,正等,反面是不当位、失位。当位吉,不当位凶。5、应位说,上下卦中爻的相对位置,初对四、二对五、三对上。应位是相反的,若二和五阴阳相反,则应位、有应。反之,敌应。有应则吉,敌应则凶。6、顺乘说,阴爻居阳爻之下为顺,阴爻居阳爻之上则乘。顺吉,乘凶。四、核心思想1、刚柔思想,刚和柔是两种德行,两种处理事情的态度。六十四卦中几乎每一卦中,都有刚柔字样。马王堆帛书《易之义》:易之义惟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说卦》: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2、时间观念,时原指天时,后引申为社会、人生的某种处境。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圣人不巧,时反是守。《彖》:时字出现了三十四次。共有十二卦,其中称“时义大矣哉”。3、宇宙生成论,孔子、孟子几乎不讨论自然天道。《彖》提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宇宙论。天施地生,施是主动地施予,生是万物的产生。通过对乾坤两卦的解释,万物依靠乾元才能开始,在天的作用下,大和万物。天和地的关系是,天主地从,天施地承。乾元是万物资始,坤元是万物资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4、自然天道论,天地以顺动,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己。天道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天地的变化,就是一盈一虚,一消一息。5、人道本于天道,《彖》对宇宙和天道的论述,是为了引出人道。卦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事现象,推天道以明人事。千古奇书《素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千古奇书《阴符经》到底讲了些什么?读《易传通论》笔记:《易传》的形成和编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701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