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致孔子

发布时间:2017/12/2 14:34:59   点击数:

每年的9月28日,是您的生日!今天亦是。

从古说到今,从今说到古,沧桑岁月茫茫路,人的一生最短促。

多少帝王将相,无数显赫人物,过眼烟云都已去,多少英雄化粪土。

英雄征服天下,圣贤征服自己!颠簸一生的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留下经典让代代研读!

大成至圣的您,慈悲无限,传承正法,言行一致,身教言教!传道、授业、解惑……呕心沥血,谆谆教诲,护佑子孙不入歧途。

很多人眼中只有名利,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忘了孝亲尊师的根本之意为何?无论后世的子孙是否将你记住,您都一直微笑不语!

大浪淘沙,后浪推前浪,所有河水归大海,红尘万物终为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无论岁月如何更替,中华民族的星空中,您的光芒千古万古。

今天,又是您的生日,历史再一次将您请出,不管是多少年、多少代,温良恭俭让的您,永远都是﹣﹣雄立天地之间的擎天巨柱……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年9月28日

谨以此文献给孔子圣诞!

冯学成先生在讲《论语》的时候,总结了孔子的四大功劳:

第一是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统和法统;

第二是对三代文献的整理;

第三个方面,孔夫子还是私立教育的奠基人;

第四个方面,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体系构建理性社会。

这第二大功劳历史上称之为“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与之相关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后世称为六经,他们不仅仅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也是诸子百家的根本经典。六经两两一组,诗书是一组,礼乐是一组,易和春秋又是一组,其中诗、书、礼、乐在孔子以前就是贵族子弟的基本课程,易和春秋是孔子创办私学之后才公开的。

先说第一组:诗书。

“诗”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是《尚书》,其中大部分的资料都是远古到西周初期的公文。有人认为,孔子在编辑《诗经》和《尚书》的时候,把很多不太好的内容给舍弃了,据说《诗经》原来有三千多篇,但孔子的“定本”只有三百多篇。《论语·为政》里有一句话可以作为这一猜想的佐证——“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但我认为,孔子编辑《诗经》做的工作是“选正”,而非“删邪”,也就是说,孔子选编了三百多首古诗。应此,《诗经》也可以称之为《周诗三百首》,后世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都是模仿这种编辑方式。《尚书》的编辑和《诗经》的编辑差不多,所以后世称之为“删诗书”,而我在做《孔子礼赞》的时候,则称之为“诗书存正”。

再说第二组:礼乐。

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只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大手笔。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已经找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周公把他制定成一些规矩——礼,又编排了一套歌舞——乐,将礼乐结合起来教化世道人心。虽然礼乐并不是始于周公,但周公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从此以后,中国成了当之无愧的礼乐之邦。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礼乐的教化作用开始式微,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礼崩乐坏”。我们从《论语·八佾》和其他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违反礼乐的故事,这些事都发生在孔子周围。孔子以周公为本师,发愿恢复礼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论语·子罕》所说的:“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尽管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但他并不是一味复古,实际上他非常开明,在《论语·卫灵公》上记载了孔子的一个主张“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孔子主张使用夏历(因为非常通行,并且适合指导农耕)、殷车(殷商的车比周代的质朴)、周冕(能体现周礼)。

最后说第三组:易和春秋。

有很多资料证明,在孔子创办私学以前,贵族的课程只有“诗、书、礼、乐”四门,比如《礼记·王制》上说的:“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孔子创办私学之后,就把易和春秋公开了,孔子的伟大正在与此,因为易学是占吉凶的,春秋是断兴亡的,孔子把他们公开以后,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传承就不再是天子和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法统流向民间。一个介于贵族与贫民之间的阶层——“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赞周易、序春秋都是孔子晚年的主要工作,传说孔子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接着孔子又为春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孔子非常重视《春秋》,一方面强调不能变更一字,一方面把春秋的心法秘授给好友和弟子,从而形成了左氏、公羊、榖梁三家春秋传。《孟子·滕文公下》上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因为《春秋》给中国的政治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所以后世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作为儒家心传,自然被后世儒家所重,但《周易》似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秘传。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的大儒,居然忽视了《周易》经典地位。比如《荀子·劝学》上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相反的,作为道家学者的庄子,虽然早于荀子,却明确的知道周易的存在。比如《庄子·天运》上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如《庄子·天下》上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有些学者认为庄子是颜回、子贡或者子夏的传人,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接下来谈一下经典文本的事。因为“六经”的某些文本是在汉代才最终确立的,所以有些学者怀疑其纯粹性。我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上古书籍的成书方式与后世书籍的成书方式不尽一致。汉代以后,从官方到民间都整理古籍,并且编辑成册。从此以后,所有的书籍都有了各种版本——某种确立的文本。以致于后世的学者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凡事书籍,都应该一面世就会有确立的文本,实际上并非如此。以佛经为例,最初的佛经都是口耳相传,佛经被记录为文字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诗经》、《尚书》是孔子选编的,其文本应该是确立的;《春秋》是孔子一字一句确定的,其文本也应该是确立的。但是孔子确立的只是《春秋》的本经,其心法秘授给他的朋友和弟子,最后他们又把孔子的秘义整理成文,这就是《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周易》的“十翼”旧传是孔子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子夏或者其他人写成。我认为,“十翼”不必孔子亲撰,他很可能如“春秋三传”一般,是孔子秘传,弟子笔录。

礼的文本,有《仪礼》、《周礼》、《礼记》,其文本都是在汉代才确立的。但不能就说礼制是汉代才确立的。周公制礼,最初很可能只是一些条款,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细化,然后又有人做出一些解释,这就是“三礼”的成书史。

“六经”之中,唯“乐”无经。这里说无经,是说没有确立的文本,仅存的《乐记》也是被编入《礼记》才得以行世的。我比较同意一个观点,乐分为三个部分:规制、歌词、旋律。乐的规制等,被收入《乐记》等文本;乐的歌词,就是《诗经》的某些诗篇;乐的旋律,因为当时没有记谱,所以失传了——所以,《乐经》作为文本,很可能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乐记》、《诗经》等文本中略窥“乐经”的大概。

我做这样的分析,是为了阐述一个观点:尽管“六经”文本的确立并不是由孔子完成的,但孔子完成了确立六经的最重要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六经就是由孔子确立的。

中国号称上下五千年,孔子至今两千五百年,孔子承传六经的意义在于:他继承了两千五百年的上古文明,将之发扬光大,并且又传扬了两千五百年——孔子正是这上下五千年的轴心。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啊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42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