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还原墨学的本来面目郭万金艾冬景原墨

发布时间:2017/12/22 16:31:22   点击数:

墨子影响极大,史料极少,有限史料中孕含着无限的文化信息。史家的态度,诸子的褒贬,使得枯竭史料中的墨子形象渐为丰满。墨之源流,近本于工,远溯于巫。古代国家大事,惟祀与戎。儒以祀为职,墨以戎为业,并为显学。墨家“以戎为业”,正是以“工”为其显著标识的。其言行思想表现出典型的技术思维与军事色彩。墨子是由“技”而“道”的集大成者,是官方认可的工师,亦是墨家内部尊崇的“巨子”。

作者

郭万金,山西大学国学院教授;艾冬景,山西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

《文史哲》年第6期,第-页。

一、《史记》的态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末尾寥寥二十四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便是墨子在正史中的全部记载。太史公如此惜墨如金,在墨学沉寂的漫长年代,并不会有太多异议,待到墨学大兴的时期,便会惹出不少为墨子打抱不平的人物,如孙诒让、方授楚、易白沙、伍非百、陈柱等。其实,《史记》中“孟子传”仅字、“荀子传”字。此外,像“淳于髡传”字,“驺衍传”字。可见,传记字数的多寡与传主的重要程度并没有必然的比例关系。

《史记》除本传外,涉及墨子及墨家的记载有13处,绝大多数都以“儒墨”并举的模式出现。半数来自他人言论的转引,余者则系史迁之语。此外皆是太史公的议论之语。司马迁尊儒宗道,对于墨家亦颇为敬重,其父《论六家要旨》墨家存字,儒家仅存63字,并充分认可了墨家“虽百家弗能废”的地位。反复称引的儒墨对举虽非史迁自语,却也透露出其对墨子的“称贤”态度。《孟荀列传》中的“猎儒墨之遗文”不仅明白无疑地表明了太史公的承继弘扬之志,更透露出司马迁的谨严审慎的记述态度。

对于战国诸子的言论,司马迁虽不排斥,却采用谨慎,《墨子》自然也在其中。子书中作为论据的故事材料显然并不以真实可信的事实陈述为目的,问难比物,寓言传闻,杂糅并出,本末不详,时序错乱,真伪难明。于此,司马迁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思想史的材料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描述,遂于“颇采”的基本判断下,对于诸子言论中各种行事,审慎入传。二十四字的记载固然“枯槁”,但孟荀之传多以其入仕游历而论,亦无太多细节。西汉时,墨学式微,史料湮灭、匮乏,司马迁很是下了一番“猎遗文”的工夫,但文献真伪杂糅,或有抵牾,详事校核,却无法梳理出清晰完备的生平谱系,慎而立传,仅得寥寥,实非其疏,恰是司马迁对于墨子的特殊敬意。

二、先秦史料中的墨子角色

因记载之主观目的、缺乏客观佐证等缘故,诸子的论说虽未能成为推演生平、纪事入传的十足证据,却也不可一笔抹煞。诸子之学,重其义而轻其事,口耳相授,自是不争的先秦史料。于墨子(家)而论,这些年代更为接近的思想史料是墨子(家)信仰习俗、社会思潮、常识观念等最为清晰逼真的呈现。其中不仅有学派本身的自我标榜,更有来自他人的讥刺批评,正史中的“枯槁”形象亦在毁誉宠辱中生意顿起,日渐饱满。

《墨子》中最为饱满的形象来自于“止楚攻宋”精彩叙述。然而,最为重要的叙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却有些缺失、混乱。值得注意的是,由连夜赶路而延伸的足部特写,除却踵事增华的文学意义之外,更使墨子的“非攻”形象饱满完备。《吕氏春秋》涉及墨家的记述有22则,论及墨者的有6则,其余12则中,墨子皆以思想者的形象出现,且每每与孔子共同出现。虽未明言“显学”,但墨子之声望地位亦可见一斑。且《吕氏春秋》议论之始常以墨子之言论为导引,亦可证明墨子之学在当时的影响力。《晏子春秋》中墨子凡两出,皆以权威口吻对晏子表达认可,称其“知道”,立足点仍在“非攻”、“节用”两端。《韩非子》将儒、墨两家定位为“世之显学”,弟子众多,声望显赫。与之相似,在《庄子》中,尽管未曾明确给予墨家“显学”的定位,但频繁的“儒墨”并称,已足以说明二者于晚周学术中的独特地位。

《荀子》中,墨家成为荀子重点批判的对象。格外严厉的批评态度固然来自于针锋相对的立场分歧,却也透露出荀子对于墨家的特殊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44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