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洪涛老师讲荀子开课偈从二看到一才

发布时间:2018/1/28 18:09:36   点击数:

洪涛老师《荀子》30讲:向先秦最后一位大师学习,一次读懂诸子百家。

如果经典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能使我们的生活走向圆满,不能让我们的人生获得阶段性的涅槃,那么学它有何用?

第一讲:开课偈|从二看到一才不二

他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最后一位大师

是先秦思想的

最后一位集大成者

他也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一位

世界级的哲学家

有人说他是儒门异端

有人说他是法家

有人说他是黄老思想家

有人说他是经师

有人说他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

他的学生后世显名者不多

但是,其中两位,

帮助秦始皇席卷天下,统一中国

他也因此被猛烈抨击了多年

他被作为孟子的反面

他提倡性恶论

这成了他最显著的“标签”

他的书被称为“学人之书”

他被称为辞赋之祖

他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两为兰陵令

(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现在国家社科院院长)

他,就是荀子

简单的标签化、片面化的看待荀子,

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误解

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看待人和事

才能让我们尽力的恢复事物本来的面貌

而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正是我们要向荀子学习的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今天济南迎来了入冬之后的第一场雪,天气异常寒冷,窗外的寒风和雪花都已被大剧院的霓虹所屏蔽,似乎也没那么冷了。洪涛老师清楚地记得上一次课程结束之时秋的凉意还没有开始,而我们此次相聚却到了“大寒时节”,不禁感叹时光飞逝,也为再次重逢产生了“如沐春风”的喜悦。

在一首毛阿敏的《思念》当中,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课程。歌词写得极好:“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其实,洪涛老师知道,每一次课程在大幕缓缓地拉开时,也意味着在一点点地结束。应“儒风大家”之邀,在今后的30天为大家讲述《荀子》,我深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洪涛老师讲课有一个特点,第一节课一定是为大家讲开课偈语,因此《荀子》的开课偈便是“从二看到一才不二”。

走入《荀子》的五把钥匙

我和曹总在讨论课程设置时达成了一致:学习经典不是为了让大家背诵古文,而是让各位能够真的学以致用。如果经典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能使我们的生活走向圆满,不能让我们的人生获得阶段性的涅槃,那么学它有何用?

由此我们引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听领导的话一定错,不听更错?

2.为什么华夏子孙都是做好以后就挨骂?

3.为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基本都是烧死了自己?

4.为什么作为荀子的高足,中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会被谗死?李斯作为统一六国的总设计师,统一了中国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法家大成就者李斯也会被腰斩于市?为什么中国历代大变革者常常都不得善终?

5.中国,崇尚王道、崇尚君子之风的国度,为什么又总好像是小人当道?人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人能胜天?

这五个问题是我们走入《荀子》的五把钥匙,如果参不透,你只能像朱熹一样觉得学《孟子》就好,《荀子》根本不值得一提;亦或许如很多学者认为的那样:荀子就是儒家的一个“蛀虫”,或者是“怪胎”。只有参透以上五个问题,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荀子,否则,不仅学不来任何东西,还会被诸家的争鸣与诅咒蛊惑,进而羁绊你的思维。

一代儒学大师——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同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五十岁时,始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荀卿所处时代三为祭酒,后因遭谗言,遂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卿废居兰陵,晚年“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战国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基本确立,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了时代的要求。此时,学术思想也由百家争鸣趋向于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荀子适应时代的要求,批判吸收了各家之长,兼取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成为战国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综观《荀子》一书,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凡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皆有涉猎,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是杰出的进步思想家,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宇宙自然观的看法上。在先秦时代的哲学中,儒家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孔、孟都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荀子在对这种“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大胆摒弃之后,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但又摒弃了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大胆地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是政治造成的,与天没有关系。因此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认为人们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就能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界。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理论在我国思想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积善而后善

一句话为大家讲明白:这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题,而不是一分为二的命题。荀子的自然观反映到人性论上,形成了他的“性恶说”,这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荀子批判了孟子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说”,在“天人之分”基础上提出了“性伪之分”。

他认为人的本性“固无礼义”,不像孟子说的那样天生是善的,而是恶的,充满了对物质欲望的渴求。人们的善良行为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虽不可改变,但可以改造,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实践来改造本“恶”的人性,实现“性善”。就如同毛主席那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

荀子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著名论点,认为人们只要不断地“积伪”,都可以成为禹一样的圣王。荀子的“性恶论”从另一角度论证了人性问题,要不断“积善”而成为“善”。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更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的社会属性,仅仅从自然性来论人性,根本不可能解决人性的本质问题,这只是抽象的人性论。

四海之内若一家

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政治观点。荀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隆礼”“重法”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荀子认为,礼可以制约人们的情欲,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它不仅是一种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更是治国之根本,是一种最高的政治纲领。

荀子政治观点简言之:我们不能改变社会阶层,却可以实现不同地域、文化以及人种的“天下大同”。中国没有哲学,只有道学,洪涛老师今日抛出一个公式:1=1+1,就是告诉大家,善与恶本为一体,诸子百家同样也是“四海之内若一家”。礼也好,法也罢,都是实现人们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之所以思想各异也不过是他们从自身角度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境出发而选择的不同的解决方式而已。

人的终极目标——“修道”

荀子的认识论建立在进步的自然观基础之上,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将人对认知世界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荀子继承了“学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生而知之”不可得;“困而知之”太多人不愿去经历,“学而知之”为最佳之法。荀子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认为人们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实践,依靠外界客观条件就能获得丰富的认识。

因此,荀子也遵循《易经》《道德经》之理,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史,是谓道纪。即用当下的方式、方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成就独属于自己的经典,同时经典背后必然有“道”,“修道”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行是认识的归宿和终点

荀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要经过“天官意物”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即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首先同外界事物进行广泛地接触,再经过心的“征知”,即把获得的各种现象分析、综合,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他告诫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防止各种片面性,克服那种“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毛病。荀子特别重视“行”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仅得到“知”是远远不够的,“行”才是认识的归宿和终点。即“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

在文学艺术方面,荀子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荀子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他主张文章要有文采,讲究语言的锤炼,“语言之类,穆穆皇皇”,注重文质并茂,“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荀子又是一位优秀的辞赋家。其创作的《成相》和《赋》篇,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相》是荀子以民间通俗文学的形式,表达其政治思想的韵文,是抒写其内心愤懑的政治抒情诗。

下面,我们就逐一讲解课开始的五个问题。

01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听领导的话一定错,不听更错?

听领导的话,从字面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就是错了。

很多年以前,我和曾仕强先生有过一次交流,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曾经给领导当过秘书,手里保管着印章。领导说每次用章都要跟他汇报,于是曾仕强先生就每用章必汇报,久之,领导就不耐烦了,批评他说:“不管大事小事,所有的用章都要跟我汇报,你想累死我啊。”于是,曾仕强先生就减少了用章汇报,没有多久,领导又把他叫过来,骂道:“这么重要的事情要用章,你怎么不跟我汇报?你要害死我吗?”

曾仕强先生很苦恼,都是按照领导的要求做的,怎么左右不对呢?一个累死,一个害死,自己真是里外不是人,于是他就想要辞职了。领导告诉他有很多事情他签了字只是为了应付表面,是拖延战术,但是不能真盖章去做,“不知道什么事情不用请示就可以盖章,不知道什么事情万万不能盖章,还怎么当好一个秘书?”

“一阴一阳之谓道”,听领导的话一定错,不听更是错。同学们要仔细揣摩。

02

为什么华夏子孙都是做好以后就挨骂?

俗话说:“鞭打快牛。”只是照着荀子的理论天天讲法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同样,只是秉着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的人大都也没有好结果。为什么华夏子孙都是做好了以后要挨骂?比如黄帝,其天下共主,为天下百姓殚精竭虑,百姓安居乐业,就找到当时的“大家”成广子,想要征求一下意见,或者想得到一些表扬。没想到成广子兜头一顿骂,用我们老家的话说就是“你这个熊孩子,把天下治理成这样,还有脸过来问我,是想让我表扬你吗?”说完,扭头就走了。

黄帝本来很郁闷,但是“行而不得,反求诸己”,一番思索之后,天子顿然开悟,原来,只有做好了,才有资格挨骂。请同学们自悟。

03

为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基本都是烧死了自己?

有的新领导上任就指指点点,大刀阔斧地改革,往往适得其反,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把自己置于了尴尬的境地。但是也有新上任的领导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方式。上任之初几天后才跟下属见面,话很少,只是跟下属寒暄,然后告诉他们一切照旧,大家好好干活就行。结果,三个月后,七个原班底就只剩下了两个,改革也顺理成章地不声不响地完成了。

新官上任,“不烧火”不行,急于“烧火”也不行。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情、理、法、道、德、仁、义、礼”,不可只讲法不讲情,也不可只讲情不讲法。

04

为什么作为荀子的高足,中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会被谗死?李斯作为统一六国的总设计师,统一了中国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法家大成就者李斯也会被腰斩于市?为什么中国历代大变革者常常都不得善终?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在礼崩乐坏的时候,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的论述,他与李斯一样,都是发扬扩展了荀子的论述。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之后,才得法。所以,韩非和李斯等大变革者不得善终,不是因为变法不对,而是天下失了“道、德、仁、义”。

他们,让自己失掉道义而换得天下的道义;他们,便是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荀子最伟大的贡献,不在于《荀子》这本书,而是教出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法学大家”。虽然他们不得善终,但是他们的奉献,为中国历史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5

中国,崇尚王道、崇尚君子之风的国度,为什么又总好像是小人当道?人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人能胜天?

中国人历来推崇“王道天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君子之风,彬彬有礼”等等。但是,纵观中国历史,却是治少乱多,而且多是小人当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君子没有一套完整的办法来治理小人,而且,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君子和小人,总是存于一身的。这是我给大家一把钥匙,大家不必拘束于此,各自领悟。

一来,我们要明善,二来,不善又有着相和脱离相两个层面。人性,本无所谓善。人本胜不了天,但是荀子说:“人定胜天。”这并不是让我们忽略自然规律,无节制发展,而是说,人胜不了天,才要把人心修得我心,把我心修得天心,人心归于天心,便是胜了天。

这几个问题,统归于一个公式,便是我们常说的万象圣达公式,“0=01=1+1=0”“1+1+1”。这是“世界的逻辑,中国的思维”,代表了《道德经》和《易经》的思维,而道的思维便是中国的思维。无论荀子多伟大,或者被以后的人怎样诟病,我们只有懂得了这个公式,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荀子的思想,要懂得这个公式,才能在以后的课程中,与洪涛老师一起慢慢“合于道”。

今天之所以能给大家五个偈语,就是想让同学们慢慢自悟,进入中国道学的逻辑,不在论点中纠结,否则失去了我们在当今学习经典的意义,成为“辩家”不是我们的目的,让经典滋养我们的人生,成就我们的人生才是我们“经典致用”的学习法门,懂得即便有违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也不能“二”,不能愤青,从二找到另外一个一,然后两个一合成一道。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荀子》这个道具找到世界的逻辑,中国的思维,我们才能慢慢地几近于道,圆满我们的人生。

作业:根据今天的五个问题,做任意解答。

《荀子》班学员心得感悟:

感悟一:

1.话是一种表相,是一种说明,与文字一样。下属要与领导心意相通,明白领导需要什么。与领导说的不一样时,下属要随时反馈,也要具体看什么样的领导,信任下属程度。

2.不听,就是藐视领导,不尊重他,不给他面子。其结果就是好也是错,不好更是错。当然也会有好领导,时时监控下属动向,推功揽过,不能一概而论。总之,领导之所以为领导必有其过人之处,下属应谦虚谨慎,好好学习。(心斋2)

感悟二:

听领导的话一定错,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的错是盲从和推诿。人无完人,领导下达的每一项任务不一定百分百完善,因此,下属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以达到最好的结果。若不是如此,完全像机器人一样按照领导分配的任务不加思考地去照搬照做,一旦出现不好的结果,到底是领导的错还是你的错呢?如果这时候你再推诿说不是你的责任,那就更错了。

不听更错,作为领导需要尊重和权威,如果你不听领导的话还公然反对,领导的颜面何在?如果领导确实下达了一项看起来完全错误的指令,作为下属可以选择巧妙的方式先执行一个正确的结果出来,让领导看到好的结果后,且此时更不能争功,把所有的功劳都推到领导身上,领导自然也乐得接受。既维护了领导的权威,又给了领导面子,还把事情办好了。(茉莉)

感悟三:

信固然信,疑亦是信。也就是说执行者在执行领导意图的过程中,要学会判断和思考,有疑问的地方能够做到灵活处理。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很可能会错。

不听更错。作为领导一定有其高度,应该被尊重。荀子说无礼不生,人无礼则不生,离开礼仪寸步难行。独断专行者无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完善自己,精进自己。(罗何英)

感悟四:

有些人生来手里就拿着一副天牌,对于他们来说,行王道,做君子,那是必须的。可怜有些人手里只有一副烂牌,又不愿自我放弃,怎么办呢?为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既然当不成君子就当下人了呗。

还有自古便是“大忠似奸,大奸似忠”。小善似大恶,大善最无情。能够当道的小人,未必就是真小人……可能只是我们观察或者评价的视角和高度不一样罢了。(云在青天)

感悟五:

领导处于1=1+1等号左边的位置,下属处于右边某一个1的位置,下属听领导的话,做了矛盾单方面的事,那肯定不会全对,那就是错。但是只要工作认真,经常跟领导沟通,错了,也错得可爱。领导也需要矛盾朝着他希望的方向运动、发展。不听领导话的,那就一定是错,他完全不在领导要处理的矛盾范畴内。(任勇明)

感悟六:

不同的人看一件事物的角度绝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领导考虑问题和一般的员工考虑问题,出发点也不同。领导考虑问题更加得全面,从这一点上来讲,员工听领导的指挥,还是比较好的。领导出错了,领导自己能承担责任。如果员工因为不听领导的话,而导致出错,这个责任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的。相信很多人都不想当背锅侠,自然会听从领导的话。(勿忘初心)

洪涛老师回复:这是一般人之心,永远少出错,但是也永远难以出人头地。而且领导骨子里最怕这种员工。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而一个下属最基本的岗位职责就是服从,但是我觉得不能盲目地听话,因为领导也是人,他也一定有自己忙碌而疏忽的时候,所以听话的同时你得去尽力去补这些漏洞,比如若是他的命令和一些策划存在着一些很明显的疏忽和漏洞被你发现的话,那么你就不该盲目听话了,而是第一时间和领导谈谈你的想法,谈完之后再去完服从他的命令,这样比较好,如果你只是盲目地服从,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和分析能力,那么也不算是完美,人与人是互相支撑和帮助的,领导和下属之间也是需要配合和互相弥补的。(勿忘初心)

感悟七:

我对第4个问题挺感兴趣的。仔细想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历代王朝,管仲、商鞅、王莽新政、王安石、张居正确实都没有善终。先说一下老师提到的韩非和李斯,他们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比李斯更有才华,也更得秦王赏识,只是不善言辞,在秦国统一的政见上和李斯不同,被李斯嫉妒,谗言之下,身首异处。秦王死后,李斯在善于雄辩的赵高说服下,合谋逼死公子扶苏,拥主胡亥,后却又被赵高陷害谋反,腰斩于市。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专制制度下,王朝兴建的时候,一些抚民强国政策比较好实施,但兴久必衰,当国家出现问题,积重难返时,也是改革必须之势,但像是在十字路口,走错一小步,可能差以千里。改革自下而上,要么触及统治者利益,在权利政治斗争中,很难幸免,要么改革偏重权贵,长久下去就会民怨沸腾,统治者为平民怨,改革者会成为政治牺牲品。其实,是政治体制出现了问题,逃脱不了兴久必衰的轮回。(暗香清影)

录音整理

杨玲娇刘龙祥|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

程虎跃|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

插图|网络

编辑|版式千年老妖

赞赏

长按







































哈尔滨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49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