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荀子思想辩与ldquo中和rd
??己亥年,我在杭州“南山书屋”听了两堂课,觉得对当下有思考的作用。
??《南山书屋》,一扇不大的门。
??年12月9日下午,我在位于杭州南山路上的“南山书屋”,听复旦教授林宏星讲授《荀子思想的理论特色》。
??他说,荀子提出“性恶论”的本意,就是推崇建立一个政治国家。国家要诉诸于制度、法律、法治。荀子学说与孟子的“以德治国”论不同。国家要建立必要的“度量”“分界”。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怎么办?就是要“有条件的满足”,就要靠制度。
??荀子的“国无礼不宁”,这里的“礼”,就是制度。荀子的思想,我感觉离现实是那么的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充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为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
??
??荀子思想的要点: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天论》篇看荀子的“天人论”。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天论》篇开头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的《劝学》《天论》已经成为现代的名言警句。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而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也讲“礼仪”,他的礼仪是表达一种政治权利,而非孟子的道德礼仪,而是一种政治安排。荀子的礼仪是一种“国家理由”,即国家的政治权利。否则就会按照“丛林法则”。因而,“政治国家”是必然的。
??
??我对荀子的美学思想更加感兴趣!“全而粹,造就了人格美”。荀子认为,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来自于人的本性。《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身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不免也。”《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使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是好色、好声、好味,且口、耳、目这些感觉器官天性中就具有审美和感知的能力。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等是大禹和夏桀都具备的。肯定了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并揭示了美感的普遍性。荀子进而批判了当时的所谓禁欲、节欲的思想,认为人的欲望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审美亦是。
??然而,满足人的包括美的欲望在内的一切欲望,只有符合礼义、符合仁义道德,才是合理的。《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强调“礼者,养也”,说明人要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必须要有“礼”来规范和约束,合乎礼义,人的欲望的满足就是合理的,并且是对人有益的。因而,合乎礼义,对声、色、味的享受,就能“养耳”“养目”“养口”,才能对人有益。荀子的观点主要是说美的欲望虽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但必须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礼义。
??此外,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上,荀子还提出“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的主张。《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所谓的全、粹都是指人格的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对仁义的追求如同目好五色,耳好五声,口好五味那样,人格也就有了全粹之美。
??其实,孟子的“性善”“内圣外王”理论,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仁、义、礼、智”四德作为道德内容。于是成就了“道德个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我就不说孟子了。?
??写诗一首:《荀子思想辩》孔孟思想道有常,荀子治国法度量。千秋伟业新时代,天人合一国运昌。
??
??12月16日下午,复在“南山书屋”,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教授讲“中和”。
??中、和这两个字,在甲骨、金文时期就有,这会让人联想到中庸。中、和可连着、可拆开。空间上的中,与旗有关,中心,如中国古代建筑。再如书法的中锋运笔。于是引申出“里、外”的关系。当中为天下“大本”时,就是本体意义上的中。不偏不倚,合乎中道,表现出“无过无不及”的“和”,恰到好处,随时处中,合乎法度。比如人的情感,不要过分、不要不及。在两个极端中选取最合适的点,找出“中”,最合适的“点”,恰到好处。当厚则厚、当薄则薄,中道的体现。内心之中、外在之道而“和”。
????《说文》:和、古为“龢”。龢,调也。读音与“和”同。段玉裁注:“经传多借和为龢。”《吕氏春秋》:“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国语》: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龢之。“乐”:与“和”有极大的关联,古代乐和礼是政治教化,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美学角度看,乐从和,“衷”,音之适也。衷,适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以适听适,就是和,适可而止,平和者是也。
????“和”与“同”不同,只有一种音,成不了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要多样性协调发展。而日本的“枯山水”则大相径庭。要天地之和、阴阳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都不能偏颇。当人们感到和,就会舒服自在。
??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如何认知、持有何种心态,对于我们如何面向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庚子新年,华夏大地阻抗“新冠病毒肺炎”之时,听听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诲,有其深刻的意义。汉文化历史悠久,对现实有启迪作用。
??写诗一首:《中和为礼》中和两端取,过犹亦不及。道法自然是,和衷是为礼。
??
?杜荣华年2月6日庚子年正月十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