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middot性恶第二十三11

发布时间:2020/10/21 19:38:16   点击数:

文章编号XZ-23-11,总第期。

简介:

荀子第二十三篇性恶第十一段。

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第六本与大家分享的书是荀子,因精力有限,每天分享千字左右,分享的内容包括原文、译文与学习心得。如果有朋友对某段很感兴趣或有见解,想进一步探讨,欢迎回复或留言。本书分段多根据内容数量,并非完全按照文意。

XZ23-1-11

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因此,积累后天人为的努力而形成的礼仪,难道这就是人的本性吗?人们之所以鄙视桀、跖、小人,这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顺应自己的情欲,他们胡作非为,贪图私利,争夺权势。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上天并不是偏爱曾参、闵子骞、孝己这些人,而看不起其他人,但是唯独只有曾参、闵子骞、孝己他们注重孝道,而且成全了孝子的美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尽力奉行礼义的缘故啊。上天也并不偏爱齐国、鲁国的百姓,而嫌弃秦国人,但是父子之间的礼仪,夫妇之间的分别,秦国人不如齐、鲁两国人恭敬有礼,为什么呢?因为秦国人纵情任性,胡作非为,轻慢礼义,这哪里是他们本性的不同啊?

荀子认为,礼义是由人为积累而出的,这不会是人的本性。人们之所以鄙视桀、盗跖、小人,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性情,顺着本性肆意妄为,贪图利益,互相争夺。所以恶是人的本性,善是后天人为才得到的。如果按荀子所说,恶是本性,那么人为什么会鄙视自己的本性呢?如同动物的本性是进食与繁衍,会有动物鄙视自身的这两种行为吗?

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孝著称于世,荀子认为,并不是上天偏袒这一类人而排斥众人,是因为他们这些人独独注重孝道之实,所以成全了孝的名声,这也是因为他们尽力追求礼义。也就是说,他们坚持了别人所缺少的特质,所以被人们称赞。上天也不是偏袒齐国鲁国的人而排斥秦国的人,是因为秦国人放纵性情肆意妄为,怠慢礼义,所以受人们所排斥。荀子认为,这不是因为人本性上的不同,所以礼义非在本性之中。

我认为不是曾参等人或齐鲁百姓坚持了别人没有的特质,而是没有损失自己善的本质,正如孟子说的,“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MZ11-10-1)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开篇也讲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DX0-1-1)学者就是教导百姓恢复良善特质,如果没有良善本质,又怎么会有一国之百姓都能兴义尊礼呢?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20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