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大清明荀子的ldquo必然王国
荀子认为破除治国与修身蔽障必须做到“虚壹而静大清明”“大清明”就是君子、大儒在追求实现“礼义正道”的过程所表现来的一种神妙心境与高超智慧,能够做到“大清明”的君子才有可能成长为大儒或圣王;到达“大清明”的境界必须实现由“人心之危”到“道心之微”的跨越。“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与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相类相似,大清明、大学之道、中庸之道的基点与标竿即为“礼义正道”,大清明境界的追求与实现,可以贯通“大学之道”与“中庸之道”。
年10月邯郸学院举办“荀子与道统”学术研讨会之时,有幸亲耳聆听到廖名春教授关于荀子《解蔽》篇“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之句的解读,同时又仔细拜读了宋金明硕士的《治心之道与学至圣王——〈荀子?解蔽〉篇新诠》,杨秀宮教授的《荀子以“诚”喻“儒家道統”的一个辨说》,王璇硕士的《荀子“道心”思想初探》等关于荀子讨论“儒家之道”的文章,在很受启发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思考,现将这些思考联缀起来,求教于各位荀学大家。
一、天下大治、大学之道、大清明、大儒
“大清明”这一概念是荀子的首创,出自《解蔽》篇:“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能够到达“大清明”境界的“大儒”或“圣王”面对天、地、人三才都能做到“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天道、地道、人道都能了然于胸,采取的应对措施都能恰入其分,恰到好处且运用自如。
荀子之“解蔽”在于破解“知”、“行”及处理“知行关系”三个方面的蔽障,目的就是探寻由君子不断自我提升为“大儒”的正确方法及认知路径。大儒在《修身》篇中叫“圣人”,《天论》篇中叫“至人”,在《解蔽》篇中叫“大人”。通《荀子》之书而观,“大儒”亦是修养达到最高境界(道德高尚,才干高超)的君子,也可以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些具体的人来指代。
(一)“大清明”是大儒在践行“礼义正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神妙心境与高超智慧
1、“礼义正道”是实现“人和”的根本遵循
(1)“人和”与“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旦统一关系丧失,这个事物就不复存在。所以一种事物的产生不仅要看构成事物对立面的双方,更要看对立的双方是否能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的建立一物之所以成为一物的关键。这个统一关系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和”。“和”是有条件的,欲追求某种“和”,实现某种“和”就要创造相应条件,使之建立起对立统一关系。
这个思想就是庞朴先生所强调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庞朴先生的这个思想可以在《左传?鲁昭公三十年》中找到它的影子,出自史墨子回答赵简子关于鲁国季氏家族与鲁国国君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的应答:“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従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所以,《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荀子在《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荀子虽然对万事万物之“和”进行了分析探讨,但他更看重的是社群之和——“人和”,他在《王制》篇中说:“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在《富国》篇中说“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
荀子在《王制》篇中对“人和”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有如下论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人和”与“人分”紧密相联,“人分”就是对立,就是实行“明分使群”的“礼”。“礼”的根本要求是“别异”,就是要把整个社群分出阶层等级,以利于治国者兼相临(从上到下逐级进行领导管理,即“维齐非齐”)。有了阶层等级必然派生出“阶层等级”之间的对立冲突,这必然对结成运转有序的社群整体产生不利影响消极作用,那么如何缓解弥和“阶层等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呢?这就需要发挥“义”的力量与作用,发挥“义”的力量与作用才能形成“人和”。“义”是什么?就是社群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太公兵法》对此论述如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由此观之,“礼”离不开“义”,“义”离不开“礼”,“礼”“义”必须成为有机统一体,“人和”才能实现。所以荀子讲“不可少顷舍礼义。”创造形成“人和”条件的关键就是努力践行“礼义”。所以,荀子在《王霸》篇中说:“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治国平天下之“道”就是坚守礼义,讲求信用,反对权谋。所以荀子在《礼论》篇中说:“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治国如煎药,一副良药,首先配伍恰当适宜(必须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医师的“清明”;一副良药需要恰当的火候煎熬(必须符合中庸之道);一副良药需要甘草、姜等物作为药引,才能把药效发挥到极致。这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维齐非齐”的“中和之道”。“人和”是天下走向大治的必要条件,这是荀子“明分使群”理论假设的目的所在。
奥斯特罗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经写到:“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走完人生之路的时侯就会说道:我已经把我整个生命与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哲学命题——“人——最为天下贵者”。荀子在《王制》篇中已经给出了理性的回答:“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哲人之思并没因为时空限制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奥斯特罗夫斯基与荀子相隔多年的时空,有着这样的不约而同,这足以让我们赞叹与景仰。
“贵”与“和”紧密相联,“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与“人——最为天下贵者”的等价命题——“人和为贵”,通常称之“和为贵”。这样荀子又回到了孔子的高足有子那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见《论语?学而》)“求人和必用礼”,这是荀子礼治思想非常重要的发韧基点之一。
“义”虽然是实现“人和”的条件,但不是谁都能来践行“义”的,这个重任必须交给大儒才能完成。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大儒“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管锥之地,而明于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踰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用张载的话说就是大儒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李大钊的话说就是大儒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那么以“礼义”为原则进行治国是谁的创造发明呢?荀子在《礼论》篇中给出的答案是:“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答案是先知先觉先悟的先代圣王。这种创造发明又被荀子定义为“大学问”,因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先王之遗言”就是今天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支点与基础。
人们经常用“政通人和”来形容“天下大治”,“政通”方能“人和”。“政通”就是治理手段管理措施设计得当、运转得当。治理手段管理措施设计得当、运转得当,即是“治国平天下”层面上的“中庸之道。”
撒开捕鱼之网,关键在于抖好网纲,因为网纲举而网目张;乐团演奏,关键在于指挥与领奏,指挥好、领奏好才能使整个乐团之配合如同一人,才会使旋律悠扬、乐章华美。治国如同撒网捕鱼,“礼义之纲(道)”不举不振就难以实现天下大治;治国如同指挥乐团,“礼义之主旋律(道)”不明快不响亮就难以挥洒天下大治的优美乐章。关于这个问题荀子在《劝学》中已经给出了绝佳的答案:“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2)何曰“礼义正道”
《修身》篇中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王霸》篇中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这是言“礼义之道”为“礼义正道”之根由。
《大学》的开篇主旨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的开篇主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都没有指出到底什么是“大学之道”与“中庸之道”,荀子则通过严密论证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即是“礼义正道”,而评判治国平天下是否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也必须看其是否遵循了“礼义正道”。这是荀子礼治思想的核心所在。
(3)成功者在于遵循礼义正道,失败者在于违背礼义正道
荀子在《王霸》篇中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什么呢?荀子给出的答案是:“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治国之“道”就是坚守礼义,讲求信用,反对权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之道”、“大儒之道”就是“礼义之道”,符合“礼义之道”的就是“天下正道。”荀子强调依礼治国,说到底礼义是核心是标竿是正道。或曰:“人间正道是礼义。”到了荀子援法入礼,有时“礼义正道”也可以表达为“礼法正道。”
回到《解蔽》篇,治国平天下因受蒙蔽而失败的是夏桀、商纣,因为“桀蔽于妹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不受蒙蔽而成功的是成汤、周文王,因为“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通“域”)也。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作为辅佐的社稷之臣因受蒙蔽而失败的是唐鞅、奚齐,因为“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不受蒙蔽而成功的是鲍叔、宁戚、隰朋、召公、吕望,因为“鲍叔、宁戚、隰(音xí)朋仁知(同“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召(音shào)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
作为学者因受蒙蔽而失败的是墨子、宋子(宋鋞)、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惠子(惠施),因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因不受蒙蔽而成功的是孔子,因为“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因此,成功者在于遵循礼义正道,失败者在于违背礼义正道。
“大清明”是紧紧围绕实现天下大治这个目标展开的,实现天下大治的正确道路就是沿着“礼义正道”前进,“礼义正道”自然成为“大清明”的基点与标竿。
荀子讨论大学之道与中庸之道总是着眼于全天下,对追求与实现全天下人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路径与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并为之奋斗终身。所以他的弟子们评价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见《尧问》)
《中庸》上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是遵循,二是引导感化),修道之为教”,“率”即驾驭,“率性”即驾驭天性,驾驭好了天性就可以由自然人进步到转化为君子、大儒这样的社会人。“修道”即修养与教化,既需要个体的努力修为,也需要人际环境的熏陶与引导,所以荀子在《礼论》篇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能够担当“教化引导”这个重任的必须是君子、大儒或圣王,“涂之人”受教受导才可以成长为大禹那样的大儒或圣人,这就是“大学”。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君子、大儒的培养,这是君子、大儒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劝学劝学再劝学,劝学不已;那些想成为君子、大儒的人则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不已。
2、“大清明”是在追求与实现“礼义正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神妙心境与高超智慧
(1)大清明的目的就是“未得道而求道”(见《解蔽》)
(2)荀子为践行“礼义正道”划分的三个认知层级
第一层级,将须道者之虚则入(要想认知礼义正道就必须虚心学习感悟);第二层级,将事道者之壹则尽(要想奉行礼义正道就必须做到专心专一认真践行);第三层级,尽将思道者静则察(要想探索礼义正道就必须做到心态宁静进而洞察世间万物)
(3)“虚壹而静”之“虚”
“虚”主要是指“心”具有记忆能力,但不只记忆一种知识,而是可以记忆无穷多的各种知识。
现代心理科学证明,人的大脑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人的大脑皮层中每个神经元有到0个突触,约有10的15次方个之巨。一个神经元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整个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根据研究大脑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万条信息,累计下来,人的一生能够凭借记忆储存万亿条信息。如,中国第一位成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仅在记忆航天词典及操作要领两项任务上就完成了多万字的记忆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脑又有脑海之说,即是形容大脑记忆能力的。
(4)“虚壹而静”之“壹”
一是道德操守的坚定不移,也就是坚持“礼义正道”能够“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
二是能够在认知与践行时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劝学》中的“结于一”。
三是不以此一害彼一。万物莫不相为蔽,所以必须学会破除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遮蔽,不能因为对此事物的全神贯注而妨碍对彼事物的全心全意。这就要学会排除干扰,需要做好“慎独”的功夫。
(5)“虚壹而静”之“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见《解蔽》)。“静”与“壹”相近,是注意力集中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如何保持心态平静,心静不下来,是无法到达“大清明”境界的。所以,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大清明”与“真诚”
《中庸》对真诚的论述: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如神”说明了出神入化(大清明)的境界与至诚(真诚)是紧密联在一起的。
荀子在《不苟》篇中对“真诚”的作用有如下论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换成今天的话来说,不真诚就无法了解实际,无法了解实际,就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计划与决策,无有正确合理的计划与决策,就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真诚”离不开“慎独”,《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荀子在《不苟》篇中论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没有真诚就不会有独善其身的坚守,没有独善其身的坚守,治国理政就不会举重若轻,就不可能到达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大清明”境界。
(二)从“明”到“神明”到“大清明”
《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这一范畴运用到修身治国上虽不是从荀子开始,但“大清明”这一范畴却是他的首创。
“明”字在《荀子》一书中共用次,与“神明”、“大清明”相类之处有如下分布:
《劝学》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修身》篇:“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不苟》篇:“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荣辱》篇:“穷则不隐,通则大明”。
《非相》篇:“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非二子》篇:“合大众,明大分”;“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儒效》篇:“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管锥之地,而明于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王制》篇:“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富国》篇:“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王霸》篇:“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则莫若羿、蠭门矣;欲得善驭,及速致远,则莫若王良、造父矣;欲得调一天下,制秦、楚,则莫若聪明君子矣。”(因受篇幅限制,治国如射箭不再展开)
《君道》篇:“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强国》篇:“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天论》篇:“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乐论》篇:“君子以钟鼓道(同“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
《解蔽》篇:“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尧问》篇:“既明且哲”;“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
在《论语》中,“明”字的使用率极低,与“神明”“大清明”之义相类的只找到了《颜渊》篇中的: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为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为远也已矣。”
在《孟子》中,“明”字的使用率同样极低,与“神明”“大清明”之义相类的只找到了《离娄章句(下)》篇中的: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三)“大清明”之“大”
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产生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情境。这就是熟能生巧。如开汽车开久了,进退就会自如;写毛笔字写久了,笔画就会适宜;键盘用熟了,就可以盲打等等。但这些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只是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属于“精于物”的范畴,还不是“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的“精于道”。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既然是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阶段的,那就会可以相互为蔽。因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事物本身可以相互为蔽,就是对它们的认识也会相互为蔽。所以对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阶段的事情能够做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并不等于对宏观的、整体的、长远的、全过程的应对处理就能做到运用自如。
“大清明”不是解决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而是在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宏观的、整体的、长远的、全过程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那样一种境界。
具备“大清明”素养的大儒可以做到:“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见《儒效》)
(四)“大学之道”当指帝王“治理天下之道”
《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君子、大儒们的终极目标已经做了明确界定,那就是天下大治、天下太平。人言荀子善为“帝王之术”,必然精于“大学之道。”
荀子在《儒效》篇中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大学之道”即是君子、大儒之道。
荀子在《王制》篇中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朱熹老夫子认为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看来他所言之“大本”与荀子所言之“大本”是有相当差距的。
天下大治必须由大儒来担当,大儒治国必须坚守“大本”,坚守“大本”必须具备“大清明”的素养,“大清明”的素养基于“大学问”(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大学问”必须由“大学”传授。
(五)中国古典哲学中与本文相关的几个范畴的现代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清明”,本文尝试着把中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它科学理论进行关联,论证如下。
1、中国古典哲学之“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之关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对规律的认识却是主观的,正确的做事原则必然是符合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从总体上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与思维规律三大系统。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属于探究社会规律的范畴,正心诚意的学问则属于探究思维规律的范畴。
通过《天论》篇中“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之句的推判,荀子之天应当是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大自然。由于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唯圣人不求知天”,所以荀学中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