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课时提升训练l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29 16:02:50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

练习

考点

角度

题号

先秦时期

的思想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

2

墨子思想

3

法家受统治者重视原因

4

民族融合推动思想观念变迁

5

先秦时期的

科技文化

汉字的功能

6

综合

一、选择题

1.(·山西太原二模)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2.(·江西九校联考)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主张均反映出(   )

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3.(·湖北武汉调研)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

A.墨子B.董仲舒

C.朱熹D.李贽

4.(·河北衡水调研)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5.(·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6.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最后又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二、非选择题

7.(·北京四中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解析及答案

1.答案:C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故A项错误;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士阶层出现分化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A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是掩盖,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采纳,不可能实现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故D项错误。

3.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可知是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其余三人思想主张皆与“尚贤、尚同”无关,排除。

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仁爱,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在民间受到较大的支持。但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相较于春秋时期更加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需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因此,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为应对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故C项正确。

5.答案:A解析:材料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指少数民族不得干预华夏民族的事务,“内诸夏而外夷狄”指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内外措置,这两句明显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同华夏的区别,以及深刻的防蛮夷、卫华夏的思想;孟子从华夏族文化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华夷之辨超脱了血缘、地缘标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杂处、交流的结果,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A正确。儒家一直未放弃夷夏观念,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劣,故C错误。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而非背离,故D项错误。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别华夏与蛮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每当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遭遇危机之时,华夷之辨就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遇到了全面危机,华夷之辨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现代以来产生的“中华民族”观念是对“华夷之辨”的转型和超越。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义,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义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6.答案:B 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汉字中的“帝”字的字意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汉字是文明的载体,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7.答案: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需要人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士”(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脉络: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创立儒学;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荀子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新发展了儒学。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是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是分封制的瓦解和诸侯争霸;思想文化上是私学兴起和士的兴起。第二小问,提炼材料相关信息,分别说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对儒学发展的贡献即可。

编辑:孔阳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下载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21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