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七年级复习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
专题三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清单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年至前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开创此后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凿灵渠。
三、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六、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一部分真题演练
1.(·贵州黔东南)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C)
A.周武王B.齐桓公
C.秦始皇D.唐太宗
2.(·浙江舟山)公元前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
A.焚书坑儒B.统一文字
C.设立太学D.独尊儒术
3.(·四川成都)2.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A)
A.颁布“推恩令”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设置西域都护
4.(年湖北宜昌)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B)A.禅让制B.郡县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5.(年山东青岛)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建置时代(C)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B.加强了地方权力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消除了地域差异
6.(年山东菏泽)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然。“思想的统一”在汉代表现为(C)
A.焚书坑儒B.以法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大兴文字狱
7.(年安徽)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A)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8.(年山西)《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馆。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B)
A.郡县制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9.(年山东滨州)《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市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A)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10.(年山东青岛)“(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B)
A.西汉B.东汉C.蜀汉D.后汉
11.(年河南)“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
A.巩固了国家统一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促进了物种交流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2.(年山东青岛)青岛市某学校组织了“精读一本书”活动为感悟秦汉历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阅读(B)
A.B.C.D.
13.(年四川成都)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B)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
14.(年河南)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A)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15.(·江苏无锡)2.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D)
A.发明了指南针B.发明了火药
C.改进了印刷术D.改进了造纸术16.(·浙江台州)(10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此,皆因有诸使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1)针对以上问题,奉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3分)17(·浙江衢州)22.(10分)秦灭六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秦统一后的文字字体和货币造型分别是什么?(2分)
小篆;圆形方孔。(2分)
材料二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写出该制度的优势。(3分)
郡县制;(1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3)上述材料中的各项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5分)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后世王朝的货币大多采用圆形方孔造型;郡县制成为后世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典范。(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
18.(湖南湘潭)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第一帝国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
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城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公元前年;西域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个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蓄养了强大的国力,为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目制,使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在经济上,二者都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汉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四者任选其二即可)
(4)请写出材料四《史记》的体例及医圣的代表著作
纪传体通史;《伤寒杂病论》
(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代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9.(·浙江金华)22.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写出材料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4分)
儒家,道家。特点: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材料二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的含义。(2分)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多年。
材料三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4分)
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0.(陕西中考)西汉文帝和景帝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他们治理社会的措施有哪些?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何作用?(7分)
原因: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②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③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措施:①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3分)
作用:①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粮价降低;②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③有利于汉朝统治的进一步巩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几个影响深远的“治世”时期。所谓“治世”,主要是指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形态,侧重于国家治理的水平,强调行帝道王道,主要特征是政治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治世的时代所指应该是较为明确的,除汉之文景外,……被公认是历史上典型的治世。
——摘编自裘斌、齐陈骏《试论中国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及其当代价值》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除汉之文景外”,再举出两例影响深远的“治世”。(6分)
材料二对于“文景之治”,历史上有如下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亡(注:同“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畮(注:同“亩”),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注:同“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晁错对于“文景之治”的记载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6分)
(3)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4分)
答案:
(1)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6分)
(2)司马迁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富足,政府国库充裕。
晁错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赋役沉重,生活穷困。(6分)
(3)原因:因为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
认识: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4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