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晨读经典第十四周

发布时间:2021/3/30 2:25:20   点击数:

星期一

原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侍坐》

导读

本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们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四个学生分别谈了自己的理想,作为老师的孔子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阅读本章,我们可以感受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感受师生之间坦诚交流的情形。本章文字简洁,语言生动,准确地描绘了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低调自信,公西华的谦虚委婉,曾皙的清雅洒脱,同时也对孔子进行了简洁的个性化描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释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样的国家,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有抵抗敌人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千乘之国,属于中等大小的国家。方,道德、学问。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属于小国。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回答说)“治国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相呢?”

星期二

原典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二子学弈》

导读

孟子认为“认真”二字是学习所不能缺少的。即使先天条件再好,如果不认真学习,恐怕也不能够成才。这则寓言故事,正是从反面来说明一个人若要成才,必须认真和勤奋的道理。故事中那位“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他的智力并不是不如别人,而是因为不能够专心致志听弈秋讲课,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同样是上着名师的课,但他却远远比不上人家的进步。

释义

弈秋:古代棋手的名字。因善於下棋,故人称为“弈秋”。

通国:国,这里指都城。通国,就是全城。

鸿鹄:天鹅。

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射鸟用的带有丝绳的箭。

星期三

原典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劝学(节选)》

导读

荀子(约前-前),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共收录了荀子及其弟子记载的32篇作品。

《劝学》是一篇围绕学习问题,系统阐述学习的重要、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论说文,文章说理深入,结构严谨,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里是节选其中一段有关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作者通过巧妙设喻,以例说理,阐述了“怎么学”的问题,强调了只有长期积累、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在论述手法上则通过用比的连续转化和铺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达到了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效果。

释义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輮以为轮: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星期四

原典

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导读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传说中的上古黄帝开始,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年)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司马迁在这里引用了《论语·述而》中孔子自述心态的一段对话,介绍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说这个人勤奋起来,往往是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了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不仅可以作为增长知识、技术和才能的一种手段,更可以作为一种人生乐趣和精神追求。

释义

他日:异日,另外一天。

叶[shè]公:沈诸梁,楚国大夫,因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问孔子于子路:向子路打听孔子的情况。子路,孔子的学生。

由:即子路,子路字仲由。

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学习道理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知道厌烦。

星期五

原典

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鞠养。尝与诸外兄弈棋,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绩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隋书·皇甫绩传》

导读

本篇选自《隋书·皇甫绩传》。因为懈惰学业,皇甫绩的表兄们被外公训斥。考虑到皇甫是孤儿,外公不舍得责骂他,但是皇甫却主动守信求责。通过这样一个事例,说明有的人不需要戒尺帮助就能成才,有的人需要借助戒尺提醒才能成才,而前者要比后者容易得多。强调了自觉学习的重要。

释义

绩:即皇甫绩,隋朝开国元勋。

鞠养:抚养,养育。

惰业:懈惰学业。

愍[mǐn]:同“悯”,哀怜。

庭训:谓父教。

克躬励己:克制自身,勉励自己。

成立:成长自立。

自杖:杖责自己。

略涉:读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32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