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独家原创年度出版读完豁然开朗
年永恒的主题是完成博士论文,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年要过完了,还没有写完,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与毕业论文缠斗的一年中,阅读量井喷至有史以来第二多的数量(仅次于考博那年的50本,比去年多出来了60本),突破了本。
读书是我快乐,这句话并非老生常谈的空穴来风,这一年几乎所有的额外收入,都直接来源于读书破万卷之后的附加价值。这一年来生活重回正轨,笔耕不辍,发表的论文、书评各篇,杂文5篇。于是两位数的赠书纷至沓来,学术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参加了5次学术会议,助教了3个班级,讲座了3次,个培训班,还拿到了两个精神性奖励,相识了数十学术良友,重逢了十几个志同道合的挚友。
在这迷惘而又充实的一年中,发现有趣才是生命的真谛,原以为只有媒体人的生活与工作密不可分,如今觉得朋友圈满天飞的论文与会议通知,让青年学人也是分不清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这一年来一直宣讲我的阅读材料与时间对应的三分阅读法。读书这件事情不能光说不做,也应该身体力行,那么以此为主题,今年将新书分类凝结成三个主题,专业学习、教学相长与读书行路,本文既是笔者对年度出版新书的读书总结,也是对这一年来学习历程的回顾。
作为一个公认读书很多的人,每年一度的奇书共赏的总结书单,是我对这一年学习成果的回顾,今年豆瓣读书的统计板块可以显示你阅读过的该年度出版书籍的数量,于是显示出来共阅读过的年度新书数量达到了30本,那么这份以月度出版最佳的榜单或许显得噱头更足,本书单仍旧沿用从前一年2月到本年度月,从每个月出版图书中精选推荐一本的写作模式,总结从年2月至年月的2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的佳作。
年度出版总结:独家原创
年度出版的2本能让你脑洞大开的神书
年度出版总结:独家原创
年度出版令人难以忘怀的2本佳作
年度出版总结:独家原创
年度出版中值得细细品读的2本佳作
年度出版总结:独家原创
年度出版让人心明眼亮的2本佳作
一、专业学习年的年度主题就是书写博士论文。博士论文主题与出土文献相关。但凡言及专业内容,简帛学研究、乃至是出土文献研究是2世纪以来推动中国上古史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发展方向。但凡旁人问及当代历史研究贡献之时,简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证据。不同时代的简帛材料的内容性质也有所侧重,战国时期简帛多为思想史材料、汉代多边疆官兵的日常记录,秦代简帛以湖北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与湖南里耶秦简为代表,多是政府律令性质的文书。出土文献中的秦律研究的史学贡献之大,充实拓展了秦代历史的细枝末节。武汉大学是简帛学研究重镇,这套由陈伟教授主编的《秦简牍研究》一套五本,其中第一卷便是这本《秦律研究》,全书共九章,分别由徐世虹、邬文玲、南玉泉、陶安、支强和李力撰写,九章内容从秦律简牍文献概括,到秦汉律令性质、编纂过程、专业用语与律义内涵、刑罚规定内容及登基,还有特色法律案例与条文的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全面涵盖了秦律研究的基本领域。
徐世虹和邬文玲是中生代秦汉史研究领域出类拔萃的女学者,陶安和南玉泉也是秦简研究领域的一线专家,本书九章内容之前都由作者在学术权威期刊上发表,算是得到学界认可的著作,将这些学术成果合为一集,可谓是最好的秦律研究入门读本。
(/9徐兴无教授的《中国经学史》课程实录)
这一年当中,清华有了很多教学变化,比如本科生推出了专业的写作课老师,推出了面向全校的读书写作普及课程。上半年新雅书院举办了通识历史大讲座系列讲座课程,人的建馆报告厅每个星期上课前一小时就被挤得水泄不通,系列讲座邀请的都是国内50-60后人所共知的业内大佬,非常有幸找到了姚大力和孙庆伟教授的新作签名。下半年清华经学院开幕,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勤勤恳恳讲授《中国经学史专题》半学期,30人的小课堂也需要提前一小时占座,信息量冲击之大,让人每个星期都被醍醐灌顶,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年学术界许多大师驾鹤西去,3月代表经学研究大师级地位的程元敏先生出版了《汉经学史》一部巨作,程元敏先生之于经学史的思考不仅限于儒家经学的局部,而是挖掘一个时代的经学家、经学思想与经学流派,从韩信、张良等我们一般并不会意识到的经学人物开始,以皇帝年限为断代,穷尽时代之材料,继《先秦经学史》、《尚书学史》之后,已经87岁高龄的老先生仍然笔耕不辍出版了这部页自己的第三部经学史著作,让吾等后辈难以望其项背。
也是在这个月新一代的经学史研究者,来自北师大古籍所的华喆老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以经学史之中的划时代人物郑玄的著作为切入点,探讨汉唐之间最为纷乱时代的经学史的变迁,经学的内容向来以枯燥繁杂著称,华喆老师笔法细腻、简明扼要,能出能入,是为青年学者的典范,这本书在我的豆瓣友邻当中7人评分平均分为9.7分,是本年度读过的所有学术著作当中友邻评分最高的。
对于华喆老师更多的了解来源于他在知乎上的实名账号,回答不多,但是语言诙谐幽默,视野广阔,让人受益良多。这一年来我在豆瓣网的粉丝量只是从人匀速提升到了8人。知乎网上另起炉灶新起名号,粉丝量却是翻了20倍,跃升到人,知乎上面三教九流都有,既可以看到人大哲学韩东晖教授、上海交大政治学陆铭教授这样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也有许多没有名号的隐逸学人阿良人、Poem的亮点心得,还有许多网友们脑洞大开的提问咨询,另外知乎值乎的付费提问也为我带来了打打牙祭的些许零用。
虽然知乎网长期缺失文史哲专业编辑,官方并无所谓,但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人文学人们却仍然能够得到知乎日报的青睐,绝处逢生,时隔一年半,我也有一篇探讨汉人视死如归精神的答案,在知乎限流之后仍然荣登知乎日报,还有两篇答案拿去线下的实体报纸套现发表,提高了知识的转化效率。
知乎的网友提问大多是基于经典文献中经典问题的思考,有时候为了跟网友解释清楚一个个小典故,是需要借用一些一流的古籍翻译著作。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授课名师邵永海教授这两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了《读古人书》系列通识读物,去年推出的是《韩非子》一册,今年推出的是《孟子》分册,《读古人书》系列是邵永海教授在北大中文系关于先秦经典文献的研究生专业研读课程讲义,目前大致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未来还会出《新序》《吕氏春秋》和《荀子》三本。
这个系列的体例是以《孟子》《韩非子》等文献中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语段的选本作为读本,分章节就文献选段加以注释、翻译和品评,品评针对汉语史核心词汇,外加简要基于学术史角度的思考,比如孟子的思维与庄子、韩非的对比,亦或是某一典故源于此章的诠释,对于初窥经典研读门径的人而言,是极佳的入门本。
年关于孟子研究的通识作品的井喷之年。杨树达之孙、杨伯峻之侄、杨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上海大学杨逢彬教授的《孟子新注新译》也于4月问世,三年前作者出版的《论语新注新译》在业内反响强烈,这部延续了杨氏语法学理论风格的全本《孟子》的译注作品,也是新时代不能错过的学术成果。另外,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将他多年来的先秦思想史的课程讲义出版为《孔子·孟子·荀子》一书,也为学人一窥孟子哲学的思想内涵,开通了一条门径。
专业学习如果只是紧盯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眼界未免鄙陋。就算是完成学术综述也需要大量阅读原版和翻译作品。记得去年曾聆听民大李鸿宾教授的讲座点评时,他曾指出如果在对翻译论著拿捏不清时,是一定要去阅读原版作品的,但是每一个学人的时间有限,翻译作品可以大大节约时间获得足够多的信息量,故而做好学术翻译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于学术翻译不严谨的吐槽,一直不绝于缕。
加拿大学者让·德利尔朱迪斯·伍兹沃斯主编的《历史上的译者》是一本集齐了世界上诸多翻译史家的作品合集,是翻译学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全书集齐了50为世界著名翻译学家,从世界上各种语种与历史语种出发,探讨每一种语言翻译中的特色,以及翻译每一种语言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用于其他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可以触类旁通、提高翻译的精确度。全书内容丰富,涉及语言学、翻译学、古代史等诸多层面的知识梳理,本书由北外翻译中心的马会娟教授亲自审校出版,也算是业内权威的倾情推荐的佳作了。
二、教学相长读书不在量多,之所以能让数量跃升,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兴趣广泛,新时代的学术研究,也是讲究全球化视野与交叉学科相结合。我的博士论文是思想史的题目,思想史的研究的母体虽然是以历史学为根基,但是与哲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哲学性思考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眼界,以及认识世界的模式。美国学者尼克·索萨尼斯以漫画的形式书写的博士论文《非平面》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本以漫画形式,而非论文形式完成的哲学博士论文。作者指出怀特海说过“哲学始于好奇”,文字是思想表达最为直观的形式,图像因其美学特性而难以捉摸,但是作者用他多变的画风,为我们诠释了他对世界的哲学认知。作者尼克·索萨尼斯并不是纯漫画书写,而是在漫画中加入了许多注释,于是形成了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书写自己对想象力的哲学思考。用文字注释漫画的形式抒发对前世哲学先知理论观念的自我认知。
这本《非平面》当中包含了诸多建筑思想、巴赫金、马尔库塞、卡尔维诺等的创造性架构,用漫画画出文献综述,功力惊人。我们在作者黑白交错、美丽而又迷幻的冥想世界中遨游,严肃而又富有张力,生动中透着深邃的精神内核。这是一本看后让人震撼不已的著作,可谓是哲学漫画领域的扛鼎之作。本书是我在年收获的近30本赠书当中最喜欢的一本著作,这一年来读书虽多但是忙于博士论文,故而书评鲜有问世,感谢全国各地编辑大大对我的宽容与厚爱,希望明年可以多进微薄之力。
读书广博的基础是仰赖于触类旁通之间的师友点播,这一年来在豆瓣上找书主要感谢Theta与文在兹两位兄台的推荐。杜新勇先生的《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0-9世纪)》就是文在兹兄多次推荐过的。“金汁”一个典雅的名字,实际上就是用于施肥的粪水的学名。虽然作者的语言描述有些生硬,但也是一本角度独特的农学,如果能把内容写的更加有趣,或许本书的知名度会更加卓越。农学研究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交叉成就了广义层面科技史拓展,科技哲学与科技史是长期被忽视的角落,大有可为。
(我的读书方法讲座PPT选页)
除了同辈学长的点播以外,这一年来也感谢清华北大多位老师的栽培,6月的时候,我在清华的助教生涯画上了句号,从第一年带领30个人的大团队,到最后一年四个人并肩作战的助教团队,团队之间、师生之间的朋辈学习让我受益良多,年初程钢老师让我们写个助教总结,于是成就了《独家原创
零基础如何撰写读书报告?——本读书总结》一文。读书之余,感谢清华图书馆王平老师、北大外院闵雪飞老师的提携,还有这一年来清华总体孙教练和女友的督促,让我恋爱一年半瘦了5斤也能以良好的形象,时隔两年半再次登上北大的课堂,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我是读书人”的系列讲座再次开讲,回顾我在这四年的教学体验中,对讲授读书方法的总结与思考。
莫桑比克的文学巨匠米亚·科托在他出道即巅峰的处女作《梦游之地》中指出人生的道路“去哪儿不重要,怎么去才重要”。在读书讲课之于我也有了更多的收获,本书的译者就是闵雪飞老师,这本书也是我在年辛勤付出之后的奖品之一,也是因为读书让我有幸遇到优秀的人,继而收获更多好书。
米亚·科托指出我们的世界观均由语言建构。莫桑比克是个非洲国家,米亚·科托却是一个葡萄牙裔的白人,他以《梦游之地》营造出一个画面感生动且充满张力的时代,让读者可以立刻被带入到那个苦难的时代中,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在莫桑比克独立的内战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方向。米亚·科托指出莫桑比克民众擅长用土语与祖先的灵魂交流,但是他们的梦境是由葡萄牙语建构的。语言不仅用于交流,而且使我们存在。作者通过精彩扼要的对话以及肢体语言,在动作之间展现人物性格及其背景属性,并以人物属性为标志,探讨莫桑比克独立过程中本土与葡萄牙殖民者,在文化、语言、民族建构、国家形成等方面交织相生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展现莫桑比克独立运动苦难坚强的史诗长歌。这些体悟中透露出了诸多科托的生活经验,比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是“一个不会撒谎的人是不值得被信任的。”
(近一个星期我的网易蜗牛读书APP所读书架)
这几年来无论是在线上的答题中,还是在线下的讲座中,经常被读者提及的一个关于读书介质的问题——您是更爱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读书者是不会被书籍介质束缚自己的思考与精进的,一个优秀的读书者必须在任何一种介质面前都具备阅读这种读物保证效率的读书法。刻意的去追求某种介质、或者回避某种介质,都是不对的,任何一种可以获取知识与有价值信息的途径都是应该被重视。
年笔者共读过40本电子书,其中90%来源于网易蜗牛读书,感谢撑小兵师弟的倾情推荐,在岁末让我购买了他们的年度会员。蜗牛读书跟中信,三联,中华书局,世纪文景,广西师大、上海译文都有合作,覆盖了80%人文和小说的新书,除非特别学术性的著作,大多数新书都可以通过这个APP一览无遗,年费元,笔记可以整理导出,iPadmini刷书无压力。电子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屏幕刷一刷,没有纸本厚重给予的无形压力,不经意间阅读量会直线上升,更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年阅读的电子书当中,最喜欢的是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我们在为他人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最为重视的就是案例教学,苏珊·德沃德博士的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概述所有观点时均使用大量例证,来论述观点。虽然最近有很多文章批判指出原生家庭理论并不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但是并非主流不代表其观点具有合理性呀,原生家庭塑造了任何一个个体的性格养成与三观建设,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有些遗憾与缺陷,都需要后天去弥补与规避。这本书的优点不是在于上半部分分门别类的分析了各种BT原生家庭的缺陷,而是后半部分告诉每一种被塑造性格的成年人,现在应该如何让自己走出困境,如何去处理自己与周遭、与原生家庭的基本关系,使得人生的发展更为健康平顺。
三、读书行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层面的纸上谈兵,更应该对现实有所关照。读书与行路的互相依恋,也是人类恋地情结的一种体现。
华裔历史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的名著《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终于在国内出版了,一出手就被收入到了商务印书馆当家的《汉译名著》系列丛书。最初是本科阶段一个台湾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者过来讲座,指明了本书乃近30年来世界地理学研究的扛鼎之作,后来又在复旦史地所的培训班上听到张修桂、邹逸麟等学界泰斗多次提及。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永恒课题之一,我们都知道人的情感是受个体主观因素决定的,而地理状况是客观存在,应该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段义孚指出人的情感对环境变化,人文景观是人类对于依恋自己所处之地的美学关照,人类通过喜好改造社会地理状况,从而创造人文地理环境。段义孚的卓越在于他作为一个华人,却以美国城市地理学为根基完成了透彻的研究,并得出了理论体系化的结论,并影响了景观学的研究,可谓是功绩卓著。
依托于笔者个人的恋地情结,近一年来重新走出书斋,学习与游览的轨迹涉足了晋、甘、粤三地,今年的读书行路过程中印暑假为期一星期的敦煌研究院的培训班让人记忆犹新。当时我们那个培训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陈海涛老师,而陈海涛老师在今年一月出版的《图说敦煌二五四窟》可谓是新时代敦煌研究的标杆性作品,我也是为了去学习之前,偶然看到这本全彩数码印刷的精彩作品。
读完书之后再见真人、聆听其讲座,对敦煌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陈海涛老师对敦煌的热忱程度是足以让每一个学员位置钦佩的,比如带我们沿着莫高窟的母亲河——宕泉河逆流而上寻访法显讲学之所一路上细致入微的讲解,还是对于壁画艺术细节的技术细节处理的苛求,让人受益良多。那次培训班还偶遇了台湾著名的博物馆策展人徐纯奶奶和“敦煌活化石”樊锦诗奶奶,徐纯先生时不时的专业点评,叫人受益匪浅。
陈海涛、陈琦夫妇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数字传媒专业学生,由于对敦煌艺术感兴趣,扎根敦煌研究院十年,将敦煌莫高窟中艺术成就最珍贵,且涉及时代最长之一的二五四窟运用先进的微缩拍照整理工作,复原出完整的三维还原数字工程,为新一代的敦煌保护贡献力量,本书就是他们这个工程的结集报告,全书全彩印刷,非常震撼。
(/7陈海涛老师讲座
《跨越千年的对话》
敦煌研究院)陈海涛夫妇虽然是艺术史背景,对于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对比稍显青涩,但是全书对于石窟内部艺术特色的细节描绘与材料分析做到精益求精。《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代表着敦煌艺术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窟是第一个全方位数码复原的佛教洞窟,为了给子孙万代学习见识敦煌石窟的机会,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莫高窟石窟会以如此全新的姿态面向世人。
在读书行路的过程中,电子阅读的便利就被彰显无遗。笔者前文指出优秀的阅读者第一不拒绝电子书,第二能够迅速完成不同介质之间阅读体验的接续。现代社会快讯信息飞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3476.html